福建:創新涉外法律服務 護航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3月30日至31日,以“創新法律服務交流合作 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國際論壇在福建廈門舉辦。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現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正以法治為帆、創新為槳,奮力書寫涉外法律服務的嶄新篇章。值此“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國際論壇啟幕之際,福建司法行政系統的實踐成效猶如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法治護航開放型經濟的新路徑。
立足頂層設計
構建法律服務樞紐
在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綜合服務大廳,工作人員正在為外資企業辦理商事登記。企業隻需完成簡單流程便能領取營業執照,隨即開展一般經營活動,實現“准入即准營”的無縫銜接。這一高效便捷的商事服務背后,是福建省近年來法治建設系統性布局的成果。
近年來,福建主動對標先進,打出一套法治建設的“組合拳”。司法行政系統發揮統籌職能,將涉外法治工作納入法治福建建設“一盤棋”,每年確定重點舉措列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工作要點,形成各部門齊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福建針對性出台自貿試驗區條例,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商事登記制度。在福州片區,某中資企業憑借“離岸貿易”創新政策,成功拓展中東市場,年貿易額突破億元大關。
“法治化營商環境能夠為各國經濟交往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的條件,更好推進‘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經貿合作。”武漢大學特聘教授黃惠康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國際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說道。
為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福建省司法廳制定出台《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法治服務保障重點舉措》,提出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完善民營企業“走出去”服務機制等多項措施。
2022年施行的《福建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更是增添了許多創新亮點,其中專門設置“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條款,旨在打造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便利化的法律服務與法治創新示范區。如今,海絲中央法務區作為“海絲”核心區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已累計引入涉外法律服務機構或項目超260個,匯聚法律服務和泛法律服務機構4000余家。其中,2030家入駐“海絲中央法務區·雲平台”,為“走出去”企業搭建起“娘家門口”的“國際法律朋友圈”。
從制度設計到實踐落地,三級聯建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作出了具體詮釋。由省、市、區三級司法行政部門攜手打造的海絲中央法務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已累計為1.5萬余家企業、超百萬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法律服務。
海絲中央法務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務平台
在公平競爭環境培育方面,福建同樣走在前列。走進省司法廳的福建省一體化大融合行政執法平台工作專班,迎面而來的寬大屏幕上,全省行政執法動態盡收眼底——行政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許可等數據實時呈現。全省48個領域3800余個執法單位的執法信息在這個全國首創的省級統建行政執法平台上互聯互通,真正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某外資企業負責人陳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以往應對多部門檢查常感分身乏術,如今通過平台一次完成,效率提升肉眼可見。”
公平競爭環境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土壤。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嚴格落實“外資准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制度,於2024年出台《福建省促進公平競爭條例》,對涉及民營經濟、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以及外商投資領域法規規章政策文件進行了清理。
為助力民企揚帆出海,福建還推出多項“護航”舉措,包括建立涉外律師人才庫、開設“一帶一路”法律診所等。同時設立全國首個反壟斷審查合規輔導中心、福建省域外法律查明中心、福建省國際商事海事法律咨詢平台等,試點開展海外遠程視頻公証服務,滿足企業多樣化、個性化法律服務需求。
創新解紛機制
優化商事海事生態
出海做生意,遭遇風浪無法避免。很多企業反映,境外維權難,主要難在官司難打。“訴訟耗時長、費用高、程序復雜。”一名企業負責人說,“一場官司打下來,不僅企業傷筋動骨,合作也沒戲了。”
在應對商事海事糾紛時,及時止損、長效合作是企業的核心訴求。近年來,隨著閩商、閩企出海日益活躍,法律服務保障也不斷跟進完善。著眼企業維權的難點和堵點問題,福建著力推動建立調解、仲裁、訴訟等有效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商事海事糾紛探索最優解,並推動中國法治化營商環境與國際規則接軌,為全球貿易和航運提供穩定、可信的糾紛化解生態。
2024年7月,一起由當事人自助委托、標的額2億元的股權回購糾紛案,在廈門市海絲商事海事調解中心(下稱“中心”)成功化解,並由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簡稱“廈門中院”)進行司法確認,實現“調解+執行”全鏈條保障權益兌現。
海絲商事海事調解中心與國際爭議解決及風險管理協會簽約儀式
這起案件系目前國內標的額最大的商事調解成功案例,也是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的生動示范。
據悉,該中心由廈門市律協發起設立,組建96名由行業專家、高校教授及資深律師組成的調解員隊伍,吸納廈門市27家律師調解工作室作為中心成員單位,面向境內外企業提供專業調解服務,並與廈門中院、廈門海事法院、市司法局及廈門仲裁委簽署五方合作框架協議,聯手共建全鏈條國際商事海事糾紛解決體系。
中心的成立和實踐,是福建省積極向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邁進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福建聚力專業機構建設,推動在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成立福州國際商事仲裁院,在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海峽兩岸仲裁中心,在海絲中央法務區泉州片區啟動運行金融糾紛一體化調處中心,在廈門先后落地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海上絲路仲裁中心、推動成立廈門國際仲裁院、金磚國際仲裁中心等專業化機構。
平衡效率和效力,仲裁以專業性、國際執行力和程序靈活性成為商事海事糾紛的優選機制。2023年8月,福建發布全國首部臨時仲裁指南《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時仲裁指南》,為企業等經營主體在自貿試驗區通過選擇臨時仲裁解決爭議提供規則和操作指引。
隨著臨時仲裁制度完善和國際合作深化,涉外海事商事爭端解決“福建模式”效應不斷凸顯。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全省仲裁機構累計受理涉外案件1918件,涉案標的達168億元。
培育人才矩陣
助力閩企逐浪全球
印尼市場的專利侵權糾紛,曾讓福建某電子公司一籌莫展。關鍵時刻,福建拓維律師事務所律師團隊的介入,不僅厘清了印尼知識產權法規與中國法律的銜接點,更依托對閩商文化的深度理解,成功促成雙方的和解。該案最終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典型案例。
面對全球化浪潮中法律服務的新挑戰,福建省司法廳瞄准涉外法律服務的短板,精准施策,制定出台《福建省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對外貿易、國際投資、國際稅收等領域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的舉措。
2024年,結合福建作為海絲核心區的特色,省司法廳舉辦了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暨全省涉外法治建設培訓班。培訓課程不僅注重法律知識的傳授,更融入海絲文化、國際貿易慣例等內容,進一步推進涉外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目前,福建省涉外律師人才庫已經擴容至218人,其中43人躋身全國千名涉外律師人才名錄。
泉州市組織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訓班
“文化融通”,是福建涉外法律服務人才的“獨門絕技”。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當地的閩籍律師事務所以通曉閩南語、印尼語或馬來語等的雙語團隊,為閩企搭建起一座座通往國際市場的“法治橋梁”。而廈門大學法學院等高校的特色課程,如“RCEP成員國法律實務”,則為學生們同步分析東盟國家法律文本、福建民營經濟特點及僑商文化傳統提供寶貴平台。
據介紹,目前已有5家福建律師事務所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設立分支機構或聯絡處,業務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就像福建的“鐵觀音”,既要保留本土的茶香,也要適應國際的水溫水質。在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上,福建注重融入本土特色,依托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建設全國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研究確定“涉外海洋法”等11個具體建設方向,打造了一批專精實新的特色課程,探索有福建特色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養路徑。
此外,福建還主動搭建涉外業務交流合作平台,積極參與海絲法治論壇、“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聯盟等機制,促進國內外法律服務機構的深度交流與合作。
本次“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國際論壇(下稱“論壇”)的舉辦,便是一次生動實踐。論壇主辦方表示,論壇聚焦法律服務與共建“一帶一路”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仲裁與“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人工智能與涉外法律服務的創新與實踐、商事調解的國際發展趨勢與中國方案等議題,通過務實交流,在法治共識、合作機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一帶一路”法律服務聯盟主席王俊峰表示,聯盟將進一步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法治互鑒與合作,為跨境投資、貿易便利化提供堅實法律支撐。
法律服務是法治體系和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福建省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創新涉外法治服務,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福建智慧,讓法治之花在開放浪潮中絢麗綻放。(文/胡蘇婷 余晶 何靜雯 圖/福建省司法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