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是這樣的安溪!

戴雲山脈下,晉江源頭西溪千年奔涌,孕育出一方沃土。安溪,這座被茶香浸潤的千年古邑,始終澎湃著與時代共振的強勁脈動,“安溪人待客茶當酒”的質朴情懷,“靠自己骨頭長肉”的拼搏意志,“無錢也敢挖龍門洞”的開拓精神,早已熔鑄成茶鄉的精神圖騰。這些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驅動著安溪在新時代浪潮中劈波斬浪,續寫“愛拼敢贏”的壯闊篇章。
人文底色鑄就城市氣質
安溪置縣千年,文化血脈如晉江源水奔流不息。安溪鐵觀音就是在千年時光中沉澱為最厚重的文化基因。
安溪鐵觀音,“一茶蘊三香”,作為烏龍茶半發酵技藝的集大成者,其擁有“清香、濃香和陳香”獨特三重境界,在茶界獨樹一幟,成為茶中珍品。
安溪鐵觀音歷史悠久,始於唐末,興於明清,盛於當代。光陰流轉,安溪以茶為卷,以文化為墨,以科技為筆,續寫著安溪鐵觀音的傳奇。從鋤頭開山到高科技智慧管理茶園,從“一擔茶葉換鹽米”的市井煙火到香飄萬裡、享譽全球,從宋元刺桐港的帆影茶香到茶界“雙世遺”桂冠,這盞茶湯已然成為鏈通古今的精神紐帶。
安溪不僅因茶而聞名,更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成為名茶與非遺技藝的歷史傳承之地。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竹藤編絕活、毛筆制作技藝、成珍桔紅糕制作工藝等數十項非遺技藝燦若星河,與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交相輝映,共同構成安溪縣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
茶香氤氳處,滋養出千年茶都的“一城三香”:茶香、書香、心香。茶香是安溪的根脈,書香是安溪的底蘊,而心香則是融在安溪人血脈裡向上向善的精神信念。“三香”交織成安溪獨特的氣質密碼,既是城市的精神坐標,亦是茶鄉兒女的生命信仰。
3月19日,安溪籍“愛心媽媽”陳惠林在福建協和醫院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為香港患者點亮生命曙光。這份跨越山海的大愛,恰是“心香照世”最生動的注腳。
正如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所言:“安溪這座城市因為有溫情有人情,所以令人有心情有感情!”茶鄉安溪,正以“三香”交融的文明豐碑,書寫著物質與精神共榮、傳統與現代交響的雋永篇章。
這份溫暖人心的大愛是安溪“心香”的生動體現,而在晉江源水的滋養下,崇文重教的精神同樣在這裡生根發芽。開先縣令詹敦仁“報國丹心赤,傳家黃卷新”的赤誠﹔名相李光地“家傳一首冰壺賦,庭茁千尋玉樹枝”的家風﹔“秀甲東南”“名冠八閩”的安溪文廟等,共同鑄就文明傳承的基因密碼。
安溪文廟。安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今日安溪,崇文之風愈熾:縣鄉各級黨委獎教助學政策頻頻,各級各類教育促進會籌集巨資獎掖英才﹔李尚大、李陸大昆仲,施金城等愛心僑胞慷慨解囊、捐資興學﹔從庄希泉、羅豪才等政界領袖,到陳火旺、陳志堅等科學巨擘,安溪兒女在世界舞台綻放光芒。
愛拼善贏解碼躍升歷程
在崇文重教傳統的熏陶下,安溪人才輩出。而在經濟發展的征程中,安溪人憑借“愛拼善贏”的精神,書寫了一段又一段傳奇。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走在安溪的街頭巷尾,《愛拼才會贏》不僅唱出閩南人的心聲,更是安溪大地的奮進號角。
曾幾何時,茶農守著萬畝茶園卻難解生計之憂。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代代安溪人以“敢向石頭縫裡種金葉”的倔強,用“靠自己骨頭長肉”的精神,以“一葉興百業”的智慧,從茶山走向世界,從茶業到藤鐵家居工藝業,再到光電產業,在“無中生有”中拓出多個百億產業版圖,走出山區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安溪路徑”。
八馬茶業茶山基地。安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八馬茶業正是這傳奇的鮮活注腳。作為安溪縣民營企業代表,八馬茶業賡續300年制茶基因,歷經30年精耕細作,在傳統茶業與現代化市場的碰撞中破局求變,創新開發“賽珍珠”等茶系列,成為中國茶產業領軍品牌。
“安商骨子裡刻著滾石上山的勇氣、老牛爬坡的韌勁和愛拼敢贏的拼勁,哪怕市場浮沉如茶湯起落,也從不服輸。”該公司董事長王文禮說。
近年來,安溪民營企業步入發展攻堅期。敢闖敢拼的安溪人以“安商精神”為引領,創新推出“園區經驗”改革樣板,實施“人才強縣”戰略精准破局,聚焦茶業、家居工藝、建材冶煉建筑、食品、光電、裝備制造、信息技術、健康衛品等“八大產業鏈”靶向發力,通過政策賦能、要素聚合、創新驅動,走出一條突圍躍升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安溪將傳統產業視為必須堅守的“老家底”,其發展關鍵在於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通過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和創新轉型,安溪不僅發射了鐵觀音遙感衛星,還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持續夯實傳統產業根基。與此同時,新興產業正成為安溪破局求變的“新引擎”。在光電、信息技術、空天、影視、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下,新興產業為全縣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其中,半導體照明產業更是成功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一“老”一“新”兩大產業協同發展,共同譜寫著安溪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面向未來,安溪正以“二次創業”的魄力搶灘布局光子量子、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以善謀善為之姿激活“新動能”。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協同並進,共同譜寫安溪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數據是經濟發展的最有力見証。統計顯示,安溪縣民營企業總量突破3.39萬家,其中規上企業達1381家,注冊資本總量逼近千億大關至955.98億元。產業轉型成效尤為顯著,2024年茶業、藤鐵家居工藝、建材冶煉、光電、裝備制造等產業已呈並跑態勢,產值均超百億元,驅動全縣GDP實現6.6%的穩健增長,縣域綜合實力歷史性挺進全國百強縣前50強。
“民營企業強,則安溪發展強。”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的話,道出百萬安溪人的發展共識。這座以“愛拼敢贏”闖出鐵觀音傳奇的閩南縣域,正將敢為人先的基因注入新時代發展密碼——把“拼”字刻進產業鏈條,讓“贏”字寫滿創新答卷,推動安溪在新一輪發展比拼中搶佔先機、贏得未來。
民生工筆勾勒幸福圖景
安溪經濟發展跑出“加速度”,安溪人的生活卻深諳“慢哲學”。
去街頭品嘗四物番鴨湯、湖頭雞卷等美食,上茶館與三五好友“泡茶話仙”,到影劇院看一場安溪高甲戲,在鳳山上俯瞰城市夜景……這種“慢”生活節奏便是安溪人特有的幸福感。
鳳山綠道。黃東華攝
把日子過成詩,是安溪人的生活智慧﹔將民生繪成畫,是執政者的永恆追求。
就業創業春潮涌動。“青Xi聚才”行動等政策引鳳還巢,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就業﹔“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專項活動架設就業金橋,精准匹配勞動力市場供需﹔零工市場、零工驛站,托起靈活就業人群需求。“十四五”以來,安溪扶持自主創業人數6000余人,引領大學生創業人數2000余人,創業帶動就業超4萬人,一個個夢想在安溪生根、開花。來自西安的“新安溪人”、茶科網產業園運營總監雷榮的經歷最具說服力:“這裡既有傳統的產業根基,又有先鋒的創新生態,是創業者夢開始的地方。”
城鄉共美畫卷漸次鋪展。創新“城市管家”管理模式,市政公用設施管護維修快速反應﹔實施“抓城建提品質”項目198個,完成23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湖頭環城路網貫通南北,龍門大橋拓寬發展通途,國道G358線虎邱至龍涓公路開工建設……安溪正以“一核一輔多帶”縣域發展新格局為引領,處處演繹著城鄉雙向奔赴、各美其美的共生辯証法則。
綜合立體大交通(大三環)東三環、高速安溪出口路網建成通車﹔完成700公裡農村公路提級改造﹔全縣93%建制村通了雙車道……俯瞰茶鄉大地,一條條交通大動脈猶如絲帶,串聯起高質量發展的“脈絡”。
優化城鄉學校布局,實現“鄉村溫馨校園”全覆蓋﹔實施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育人”﹔科學引進教師,精准實施教師培養計劃……從“教育短板”到均衡發展和特色教育的“花開並蒂”,安溪教育如一輪旭日冉冉升起。
創新機制推動縣域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在全省縣級醫院率先推行“一次挂號管三天”就診模式﹔實現公立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病人不動醫生動”“醫生病人雙下沉”的目標,群眾幸福指數日漸攀升。
官橋駟嶺村長者食堂。黃東華攝
與此同時,安溪關注“一老一小”,守護“朝夕美好”。推進養老機構、長者食堂建設,實現老有所養﹔普惠托育點如春筍破土,“幼有善育”惠及千家萬戶。
青山抱翠,雲靄烹茶﹔石徑盤桓,古厝棲霞﹔藍溪漾碧,舟載春華……山水茶都四季如詩,處處浸透“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篤定。人們在這裡找到心靈的歸宿、奮斗的方向,品嘗幸福的味道,一個個逐夢、筑夢、圓夢的故事交織成錦,繡出了中國式現代化安溪的錦繡長卷。(吳梅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