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大視節,福建師大傳播學院何以“從未缺席”?

近日,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22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唐菓激動地在微信朋友圈寫下“和偶像同台主持是什麼體驗”——當晚,她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在福建福州同台主持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以下簡稱“大視節”)閉幕式盛典。據了解,在大視節與有福之州“相會”的三年裡,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從未缺席”。
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電視節閉幕式盛典。唐菓供圖
打破學科壁壘的培養模式
大視節閉幕式盛典共有五名主持人,除三名業界“大咖”,其他兩名都來自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和業內前輩合作主持,機會十分難得。雖然彩排前夜才拿到主持詞,但傳播學院的培養模式讓我積累了許多經驗,從容完成了這場主持。”唐菓回憶,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仿佛置身於學院的星雨劇場和全景演播實驗室,有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全景演播實驗室。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供圖
專業素質並非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對播音生的唯一要求。在第十二屆大視節中,由5名2021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創作的紀錄片作品《蟳夢花開》獲得“大學生原創優秀作品紀錄片類最佳作品獎”。
被問及“播音生怎麼會嘗試拍攝影視作品”時,主創學生陳斐笑稱:“這個片子的雛形是我們在學習《紀錄片概論》課程時,給老師畫的‘餅’。我們‘天馬行空’地寫了一份視頻腳本,老師鼓勵我們把它拍出來。”
2021年,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成功申報國家級新文科教改項目《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彼時鼓足勇氣、跨界破壁改革的人才培養模式,如今終於有了實效。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宗貴表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風起雲涌,傳播學院努力以服務福建、面向全國為目標,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探索以文藝融合為基礎、以理工支撐為背景、以歷史文化為底蘊、以視聽強化為特色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模式,嘗試具有中國情懷、福建特色、福師風格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路徑。
“聯結體課程”在鄉間稻田開展直播實踐考核。黃紫歆攝
學科專業壁壘如何破?對標新文科建設跨界聯合、創新育人需要,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堅持向內學科互涉、向外實踐聯動,運用好廣播電視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兩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以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這一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創新打造“課程聯結體”,並陸續拓展設計出模擬新聞發布會、農產品直播帶貨、紅色劇目演出等多元化實踐場景,讓課程考核走進田間地頭,助力學生在實踐中出真知。
緊密結合業界的實踐錘煉
今年的大視節大學生原創作品展映活動中,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2022級廣播電視碩士研究生蔡燦的紀錄片作品《cc》獲評“紀錄片類最佳作品”。“多實踐才能多成長”是蔡燦的獲獎感言,也是眾多傳播學院學子的心聲。
如今的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已形成應用型與學術型兼有的人才培養體系,並從業界、學界聘請兼職教授30余名。為進一步用好與業界單位交流合作的平台,增強學生的媒體實踐“基本功”,近年來,該學院已輸送近百名學生前往多家媒體參加實習實訓,讓在校生於媒體融合發展前沿豐富新聞傳播實戰經驗。
作為福建省“高原學科”,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同樣堅持與業界緊密結合,賦能人才培養。借助校園影院“星雨劇場”等自有硬件資源優勢,以及福建省電影劇本創作與研究中心、福建省網絡視聽創作與傳播研究中心等平台優勢,學院定期開展“溪源映畫”影片放映活動,以電影主題創作沙龍、獲獎作品巡回展映等活動為載體,邀請影視主創團隊、優秀校友等走進校園,為學生搭建與業界創作者交流互動的平台。
電視劇《人生之路》主創團隊在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星雨劇場進行分享。林曉曲攝
從長安山麓到星雨湖畔,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媒介研究中心旗下的“馬堡讀書會”是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二十年來仍在延續並完善的傳統。一場場觀影會、讀書會,不僅是學界與業界間思想的交流碰撞,更推動學生技能的不斷提升。
“馬堡讀書會”現場。韓爽攝
“我喜歡從各種劇作中學習視聽語言和汲取靈感,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的文化氛圍能夠讓我時常迸發出新的思考。”第十一屆大視節大學生原創作品展映活動劇情片賽道優秀作品《黑山羊》主創、2020級廣播電視編導(閩台合作)專業學生吳栩洋感慨。
肩負時代重任的使命擔當
依托學校頂層設計,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充分激發4個本科專業優勢潛能,以兩岸媒介文化發展協同創新基地為研究載體,自2011年起便與台灣世新大學聯合招收學生,培養更為熟悉兩岸民情、了解兩岸傳播的全媒體人才。如今,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閩台合作培養的“4+0”項目正煥發新活力。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承辦福建師范大學與台灣世新大學學生聯合畢業作品展。胡傳敏攝
主持第十二屆大視節開幕盛典的許品筑,是2020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台灣籍學生。借著閩台合作培養的“春風”,許品筑有了來大陸學習、圓夢大視節的機遇。“老師們盡心盡力地教導我,大陸讓我有家的感覺。”許品筑說。
作為福建省屬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所傳播學院、福建省委宣傳部與福建師范大學“部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不僅積極開拓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還依托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福建師范大學)開展“經典潤鄉土”活動,鼓勵學生發揮專業所長,將“藝術”與“思政”融合起來。
三年前,大視節首次落地福州,2021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林雅森、陳斐、竇雯慧的朗誦作品《以青春之名奮進》在“點贊青春”大學生主題演講中被評為“最佳作品”。然而,這並非她們第一次在舞台上“以聲音傳遞信仰”。在這之前,她們已多次在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經典潤鄉土”等活動中深入基層、推廣普通話。
從福州晉安區宦溪中學“經典潤鄉土”活動的一方小舞台,到赴某部隊“愛我人民愛我軍”慰問演出的軍營廣場,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在以經典誦讀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推廣普通話、推動思政教育,是傳播學院作為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的職責所在。”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鄭文燦表示,學生既能在活動中運用自身所學為他人帶來藝術熏陶,又能在實踐中鍛煉專業本領,是良性的“雙向奔赴”。
“經典潤鄉土”誦讀活動。林曉曲攝
“在傳播學院的學習生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身上的責任。”林雅森感慨,手握話筒之余,她已連續兩年參加由福建省委宣傳部主辦、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承辦的“青年新聞人”聯合採訪活動,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詮釋情懷和擔當。
“我曾到霞浦感受‘四下基層’制度發源地的魅力,也曾在福州領會‘3820’戰略工程的思想精髓。傳播學院為我們提供了深入基層一線、記錄基層發展的機會,讓我受益良多。”林雅森認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是動人的,她希望在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良師益友的指引下,努力成為具有實干精神、扎根中國大地、肩負時代責任的全媒體傳播人。
如今,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的眾多優秀畢業生也走向更具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視聽精品創作,如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航拍中國》總導演、獲評國家廣電總局“優秀國產紀錄片”的《海上福建》總導演等,均為該學院畢業生。(陳繆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