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惠安萬畝良田這樣“蝶變”

2025年04月13日09:18 |
小字號

眼下,在泉州惠安,一片片零散耕地正蛻變為萬畝良田,一條條溪流重煥“水清岸綠”生機,一座座村庄變身“網紅打卡地”。近年來,惠安縣積極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重點推進走馬埭、黃塘—紫山兩大片區建設,以科學合理規劃為前提,用好用活佔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調整等政策工具,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推動土地整治與多種要素跨界融合,實現騰挪空間、優化布局、改善生態、激發活力,全力打造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惠安樣板”。

破局低效用地

“政企銀”協同激活土地潛力

惠安縣曾因農村土地權屬分割,耕地碎片化問題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2畝,拋荒和“非糧化”現象嚴重。為此,惠安積極探尋破解之道。

經過前期多次對全域土地的綜合調研、摸排,掌握了村鎮的具體需求后,2023年9月,在上級部門的指導支持下,惠安縣充分融合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水利、發改、財政等部門涉農政策,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四共機制”,創新開啟土地綜合整治“政企銀”合作模式。

所謂“政企銀”模式,即政府主導、國企擔當、銀行助力。以黃塘—紫山跨鄉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例,該項目通過“政企銀”合作,引入惠安文旅集團為實施主體,由農發行提供授信資金3.8億元,以農業招商的方式引進盛豐農業公司運營,通過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將3300畝農戶土地統一流轉至文旅集團,由文旅集團開展高標准農田整治,整治完成交付給經營實施主體。

黃塘溪沿線高標准農田一隅。惠安縣自然資源局供圖

黃塘溪沿線高標准農田一隅。惠安縣自然資源局供圖

盛豐農業入場后開展規模化經營,率先試行“兩稻兩菜”新型糧菜輪作模式,實現糧菜雙贏、穩產增收,畝產值由2500元提高至2萬元以上,經營效益遠高於個體種植戶,帶動周邊就業崗位500個,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進一步帶動周邊鄉村地區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

在黃塘鎮鬆溪村,昔日的零散耕地通過集中流轉、權屬調整和設施升級,已建成3300畝高標准農田示范區。“土地活了,村民腰包也鼓了!”鬆溪村黨支部書記蔡文彬感慨道,“政策引領—資本介入—市場運作”這一模式不僅破解了資金瓶頸,更實現行政管理、市場運作與金融支持的“三方共贏”。

重塑土地格局

從碎片化到農文旅融合發展

針對耕地零散、利用率低的痛點,惠安縣實施“三跨整合”戰略:跨鎮域歸並,以黃塘溪水系為紐帶,串聯12個行政村零散耕地,打造4個千畝連片示范田,在農業空間上形成了一個個“千畝方”﹔跨部門協同,整合涉農資金2.2億元,完成36.6公裡河道清淤整治,構建生態治理專項基金﹔跨政策疊加,推進“旱改水”“宜耕開發”工程,土地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為破解耕地碎片化保護難題,惠安縣運用“多田套合”機制,構建“永久基本農田—高標准農田—糧食功能區”三級保護格局。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精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統籌土地復墾、耕地恢復等項目,實現“一地多能”。目前,全縣高標准農田覆蓋率、糧食功能區達標率均達100%,4個千畝示范片區成為現代農業“樣板田”。

“過去地塊分散,農機進不來,現在連片耕作,效率翻了幾倍!”盛豐農業負責人表示。數據顯示,項目區耕地連片度提升60%,糧食年增產超20%,為糧食安全筑牢根基。

“這種模式不僅讓低效農用地向綠色、高質、高效的兩稻兩菜產業發展,更以黃塘溪慢道串聯起生態景觀與農田,形成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帶,讓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惠安縣自然資源局地籍股負責人劉澤偉說。

惠安扎實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圖為惠女在油菜花田進行快閃秀。王勝攝

惠安扎實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圖為惠女在油菜花田進行快閃秀。王勝攝

在下茂村,曾經的“臟亂差”河道經整治后變身“下茂花道”,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通過“保底租金+經營分紅+就業收入”三重收益模型,年均增收超30%。“環境美了,游客多了,我們的日子更有奔頭!”村民陳大姐笑著說。

生態治理產生的指標通過市場化交易反哺資金缺口,形成“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2023年,黃塘溪小流域成功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沿黃塘溪打造的20公裡農文旅走廊,成為惠安生態治理的亮眼名片。

“碳匯+”模式

生態價值轉化的創新實踐

農業現代化如何發展?近年來,惠安以走馬埭為載體,在幾十年的整治基礎上,積極探索土壤改良與土壤碳匯的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碳匯+”綠色發展路徑。

走馬埭片區,這片曾經的沿海灘涂,經過世代圍墾與整治,已發展成為連片萬畝的良田。然而,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發現,惠安縣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現象。土壤酸化不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還加劇了土壤病虫害的發生,導致農作物減產,成為惠安縣糧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

為破解這一難題,惠安創新探索“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模式,即通過引進瑪塔公司研發利用牡蠣殼廢棄物制作成農業土壤調理劑,用於改善土壤酸性、降污固碳。同步配套制定《土壤改良碳匯核算技術規范》,打通“核算—認証—交易”全鏈條。該模式打通了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實踐路徑,為土壤改良工作開辟了財政投入以外的新模式,2024年12月25日,全國首例土壤碳匯交易在惠安達成,首期碳匯收益10萬元。

全國首宗土壤改良碳匯交易在惠安簽約。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全國首宗土壤改良碳匯交易在惠安簽約。惠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了解,碳匯收益通過兩種方式分配:一是免費向農民提供土壤調理劑,企業獲取碳匯收益﹔二是農民購買調理劑並分享收益。通過對走馬埭1812.6畝的酸性土壤區施用271.90噸瑪塔牡蠣殼土壤調理劑,該地塊的土壤pH值從5.11提升至6.05,有機質含量提高37.6個百分點,生菜產量提高20%。

“土壤改良碳匯項目為土地增加了一個輸送營養的‘新管道’,為農業碳匯開辟了一個新途徑,不僅提升了公眾對於農業作為綠色產業的認知,也為今后的土壤改良工作增添了新活力。”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盛贊走馬埭的“碳匯+”路徑。

青山著意繪芳辰,最是人間第一春。四月的走馬埭,萬畝良田披上新綠,宛如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走馬埭片區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突破傳統開發思路,形成了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走馬埭的轉型實踐証明,通過持續的基礎建設、技術創新和模式革新,傳統農業可以實現向現代化高優農業的成功跨越。”惠安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說。

從“碎片化”到“規模化”,從“生態短板”到“發展引擎”,惠安縣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支點,撬動了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如今,連片良田鋪展生機,綠水青山流淌幸福,一幅“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階段,惠安將持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進一步推廣“跨鄉鎮統籌”“政企銀合作”等創新模式,讓絢麗的鄉村振興之花在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持續綻放。(惠宣)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