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開館:廈門“筼筜湖”代表中國展示城市生態治理

2025年04月14日09:32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筼筜湖”代表中國展示城市生態治理

美麗的筼筜湖已成為廈門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記者 王火炎攝

美麗的筼筜湖已成為廈門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記者 王火炎攝

“筼筜湖”展項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介紹筼筜湖蝶變以及廈門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和成就。市貿促會供圖

“筼筜湖”展項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介紹筼筜湖蝶變以及廈門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和成就。市貿促會供圖

  碧波蕩漾的筼筜湖畔,白鷺翩躚掠過如鏡的水面,倒映著兩岸搖曳的鳳凰木與棕櫚……4月13日,2025年大阪·關西世博會(以下簡稱“大阪世博會”)在日本大阪正式開園,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同步開館。作為中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代表性參展項目之一,廈門筼筜湖在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內,展示了“從魚蝦絕跡到白鷺歸來”的宜人生態,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廈門故事,吸引各國來客駐足觀看。

  中國館設計

  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治理成就等

  世博會是全球最高級別的博覽會之一,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和文化影響力的全球性非商業化大型盛會,被譽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迄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

  大阪世博會將持續到10月13日,以“構建未來社會,想象明日生活”為主題,圍繞“健康生活的多種方式”和“可持續社會經濟系統”兩大核心,共有16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9個國際組織參展,展現各國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探索如何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預計參觀人次將超過2800萬。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會最大的外國自建館之一。展館以“中華書簡”為設計概念,外觀取形於中國傳統的書簡長卷,通過竹子、漢字、書卷三個主要元素,展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讓人感受到強烈的中國元素和濃郁的文化氣息。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展陳設計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圍繞“過去-現在-未來”主線,設置“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個篇章,全面展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生態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治理等偉大成就,展望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館還通過大量互動裝置和數字化科技、AI技術等,為館內外觀眾帶來知識與歡樂。

  筼筜湖展項

  作為中國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唯一代表性展項,講述中國故事

  去年年初,應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建議,牽頭組織協調我國參與大阪世博會相關工作的中國貿促會,派出工作組來廈實地調研論証廈門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案例。經省委、市委同意,廈門市貿促會牽頭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對接工作。去年7月中旬,廈門筼筜湖項目從全國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展現中國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代表性展項。

  廈門市貿促會黨組書記、會長柯碧如說,按照大阪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方案,“筼筜湖”展項設置在中國館“現在”部分的“綠水青山”板塊。該板塊包含鄉村治理、城市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等內容,廈門筼筜湖項目為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唯一代表性展項。

  “筼筜湖”展項為單獨展台,造型形似一個帶基座的花瓣,花瓣立面和台面構成“L”形的展示屏幕,以數字影像視頻投影,配以桌面四台觸控屏交互的方式,介紹筼筜湖蝶變以及廈門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和成就。現場還同步播出影像視頻,立足廈門筼筜湖生態治理,生動講述中國故事。

  廈門日活動

  增進與各參展國的互動和交流,服務廈門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福建省將在大阪世博會期間舉辦“福建活動周”活動,為期三天,舉辦時間為5月30日至6月1日。其中第一天為“福建活動周”開幕活動,之后兩天分別為福州日和廈門日活動。屆時,廈門市貿促會將精心策劃組織具有廈門特色的系列主題活動,主要包括“廈門日”啟動儀式、生態文明建設主題成果展、文化互動展演、經貿推介對接等活動,並將制作宣傳片、宣傳冊、文創產品等配合主題宣傳,助力廈門對外特別是對日宣傳推介,增進與各參展國的互動和交流,服務廈門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悉,市貿促會正牽頭細化方案,同步開展“廈門日”系列活動的前期籌備工作。柯碧如表示,“筼筜湖”展項是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唯一的城市案例,肩負著在國際舞台上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與成就的重要使命﹔“廈門日”活動是廈門市首次參加世博會赴境外舉辦主題宣傳日活動,意義重大、使命特殊。

  

  揭秘

  廈門筼筜湖為何入選?

  廈門筼筜湖為何入選大阪世博會?因為廈門筼筜湖是中國踐行新發展理念、展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實踐”的一個縮影。

  廈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筼筜湖綜合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發端。20世紀80年代,隨著湖區周邊高強度的建設開發及人口的快速增加,筼筜湖承受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筼筜湖1.6平方公裡水域面積需要承擔市區37平方公裡流域的泄洪排澇,每逢雨季,匯水面積內的各種污染都對湖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1988年3月30日,廈門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二十字方針,打響筼筜湖治理大硬仗。以此為起點,廈門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廈門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筼筜湖生態修復治理之路。從1984年至2016年,廈門市已完成四期筼筜湖綜合治理﹔第五期綜合治理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實現了從點到面、從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

  曾經泛著異味的水體如今清澈見底,環湖步道上散步的市民與粼粼波光構成流動的畫卷﹔夜幕降臨,湖心島的燈光秀在生態修復后的水幕間綻放。筼筜湖區水質顯著改善,水體復氧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近年來共發現63種游泳生物、浮游植物7門12種、底棲生物3門14種,還有粗皮鲀、中華鱟等珍稀保護動物。生態環境優美的筼筜湖,已成為廈門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記者 李曉平)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