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鋤禾日當午”到“看屏種糧食”——發生在福州長樂的田間“魔法”

2025年04月15日09:21 |
小字號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關鍵期,福州長樂以數字化育秧為突破口,將“藏糧於技”的藍圖化作田壟間的生動實踐。

數字化育秧

數字化育秧

走進位於長樂的福建雪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數字化育秧中心,隻見自動化育秧流水線正開足馬力,種子經過清洗、浸泡、拌種殺菌后,機器精准完成上土、覆土、疊盤等操作,不一會兒,生產線末端就已摞好一疊秧苗盤,數字化育秧確保了每個秧盤蓋土均勻,育出的秧苗健壯整齊。制作完成的秧盤隨即被送入育秧大棚催芽,為秧苗生長提供最佳環境。

在智能恆溫大棚內,數千盤水稻秧苗整齊排列,第一批種下去的秧苗已經破土而出,嫩綠欲滴。福建雪美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向雪正通過手機端操作一鍵實現智能化控制,隻見智能噴淋系統即刻洒下細密水霧。

智能恆溫大棚內,數千盤水稻秧苗整齊排列,生長良好

智能恆溫大棚內,數千盤水稻秧苗整齊排列,生長良好

“過去育秧很費時,成活率不高,后來有了大棚育秧,但管理起來也麻煩,一間大棚內要十幾個人管理。現在靠智能機器,一個人就能搞定。”李向雪感慨道,過去育秧,要先備秧田,稻種還得“浸一天,催三天”,尤其是早稻,育秧一個月,人不離田,見天搶農時,覺也睡不踏實。

如今,大棚內不僅可以調節溫度和濕度,避免“倒春寒”對早稻育秧的影響,還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溫室環境調控系統,精確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等關鍵育秧參數,為秧苗生長提供最適宜的環境條件。

工人端起秧盤

工人端起秧盤

早稻秧苗經過20多天的培育即可達到插秧的標准,顯著縮短了育秧周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而且發芽率可以高達98%—99%。“今年早稻的訂單有1萬多畝,我們從3月1日就開始育秧,27日第一批育好的水稻秧苗就可以下田插秧了,這種模式培育出的秧苗不僅根實株壯,抗寒能力還很強。”輕撫著秧盤上綠油油的秧苗,李向雪說,這幾年深耕農業種植領域,他深刻感受到智能化不僅改變了農業生產的面貌,更賦予了農業生產全新的意義,從“鋤禾日當午”到“看屏種糧食”,這場發生在田間地頭的變革正在提升百姓手中“中國飯碗”的科技含金量。

查看秧苗長勢

查看秧苗長勢

隨著智能化育秧技術的推廣和秧苗質量的提升,近年來,雪美農業智慧化育秧大棚不僅為自己的合作社育秧,還為首佔、玉田、鶴上古槐、江田、金峰等周邊鄉鎮農戶提供標准規范的社會化服務。全程提供的早稻選種和代育工作,不僅讓農戶省心省力,還確保了秧苗的優質高產,為糧食穩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樣“數字生產力+傳統農耕智慧”的融合,有力推動了長樂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數字技術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互融互促。隨著5G、AI、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融合,農業將不再是低效粗放的“面朝黃土”,而是“向雲而生”的科技藍海。下一步,雪美農業將不斷探索符合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產業數字化路徑模式,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科技力量。(文/王至瑩 圖/長樂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