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深挖校本育人“富礦”  打造“四色”思政課新空間

陳瑛
2025年04月17日09:12 |
小字號

近年來,福建理工大學把思政課建設作為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學校悠久歷史、辦學特色和基礎條件,針對青年學生特點,堅持開門推進“大思政”建設,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探索將靜態場館資源轉化為動態育人資源,打造紅、藍、綠、古“四色”思政課新空間,培育兩支師生講解員隊伍,精心打磨高水平思政“金課”,取得了扎扎實實的育人成效。

紅色空間強化鑄根塑魂。革命薪火相傳,紅色血脈賡續。福建理工大學具有百余年辦學歷史,涌現出英雄模范鄒韜奮、革命先驅馬立峰、全國勞模鄭代雨等杰出校友,擁有豐富的紅色校史資源,蘊含深厚的紅色革命基因。學校實施校園紅色文化建設工程,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打造紅色校史文化教育必修課,在師生心中廣撒深播“紅色種子”。集中力量重點建設紅色基因館,布設“賡續精神學英模”“五育並舉育新人”“三位一體促發展”“踔厲奮發向未來”等展廳,展出實物、圖片、音視頻300多件。同時,拍攝制作《長鞭一策豈回頭——閩東革命先驅馬立峰》《敢為天下先——鄭代雨》等專題宣傳片,為杰出校友立塑像,設立“代雨講壇”和學生黨員“立峰班”,創作主題音詩劇《信仰的力量》、朗誦作品《吾黨的光榮》等,著力將校史文化融入課堂、融入網絡、融入實踐、融入環境。這一系列組合拳拓寬紅色校史文化育人場景,有力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把個人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信仰精神激發力量。

藍色空間厚植家國情懷。蔚藍的海洋是連接福建與海外的“大通道”。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島國的南島語族,就起源於福建。2022年4月,福建理工大學成立南島語族研究院,以多學科交叉融合和產教研互促提升,推動南島語族研究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持續提升福建作為南島語族祖源地的認可度和影響力。探南島語族之源,尋千年文明之根。2024年12月,福建理工大學南島語族展示館開館。這是國內首家多學科、綜合性的南島語族研究成果展示、宣傳和交流中心。展覽分為“曾說相同的語言”“來自大陸的血脈”“跨越海峽的文化”“沉澱至今的傳統”“不可分割的台灣”等篇章,採取數字展陳與傳統展陳相結合的方式,立足語言學、遺傳學、考古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研究視角,輔以視頻、圖片、文字、沙盤、實物等,系統介紹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科學知識,全面展示南島語族大量科研成果,追溯海峽兩岸各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源流。學校用好這個特色陣地,著力講好“閩台一家、中華一統”的民族大義與歷史事實,助力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服務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貢獻力量。

綠色空間淬煉生態理念。福建被譽為中國最“綠”的省份。福建理工大學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創新建設福建省首家節水教育基地,打造節水宣傳教育新平台,設立4個展廳、11個展區,圍繞水情介紹、政策宣導、高校節水解決方案及案例展示、最新節水產品及技術展示等主題,採用圖文展板、視頻影像、互動體驗等形式,提供了豐富的節水教育素材。建成兩年來,該基地累計接待社會公眾和在校師生參觀超2萬人次。同時,學校引入福建高校首個“合同節水”新型管理模式、首個屋面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全校范圍推廣宿舍空氣源熱泵項目,持續開展節水宣傳系列活動,將綠色發展理念植入社會實踐、日常教育等培養全過程,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爭當綠色低碳生活的倡導者、綠色校園建設的參與者,努力形成關心水、親近水、愛護水、節約水的校園文化。學校入選“國家綠色低碳公共機構”,連續兩年獲評“全國公共機構水效領跑者”稱號。

古色空間傳播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朴厚重,是中華民族豐厚的精神滋養。2020年,福建理工大學在福建率先開設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結合專業實踐教學,學校用從閩東地區收集來的近百件中國古建筑經典裝飾懸魚建成了省內獨家的懸魚館,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校園內還有一棟由寧德七都鎮三嶼村翁氏宗祠歷時近三年“搬家”而來的古建筑,成為歷史建筑修繕和保護的生動范例。學校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依托“品誦研傳”四位一體的育人體系,還建有琴南書院、林紓特藏館、侯官名人家風家訓園地等一批文化育人場館,連續舉辦五屆工藝美術大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推進“行見八閩·非遺”育人模式改革,把“非遺實踐課”搬到八閩各地,推進地方特色文化研究與傳承創新,引導學生做好中華文脈的傳承者、弘揚者。

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作用不可替代。福建理工大學持續打造“四色”思政課新空間、積極開拓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實踐探索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啟示。

堅持政治屬性、思想屬性、價值屬性相統一。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啟智潤心和引導栽培。福建理工大學遵循青年認知和成長規律,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匯聚開放多元的德育資源,打造有創意、有思想的優質課程,採取學生易於接受的方式,追根溯源學思踐悟黨的創新理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推動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厚植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奮斗豪情,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實踐証明,隻有讓學生去切身體驗、去辯証思考,這樣得來的道理才更加深刻,這樣樹立的信念才更加堅定。

堅持寓教於樂、融學於趣、化教於心相融合。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離不開方式方法的探索創新。福建理工大學通過“四色”空間持續延展思政課堂教學“半徑”,開設“走著上的思政課”,將思政課與專業課程、校園文化活動有機結合,不斷拓展思政課教學載體和路徑,破解“所教”與“所需”適配不夠精准問題,打破“填鴨式”“滿堂灌”的傳統教學弊端,採取案例式、探究式、體驗式、互動式、分眾式教學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思政課辦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實踐証明,隻有讓學生用腳步丈量腳下大地、用眼睛發現時代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發展脈搏,才能達到情趣吸引、情感相融、情懷陶冶的效果。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載道相促進。思政課要充滿生命力、保持鮮活度,離不開持續的文化賦能與滋潤。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思政素材和意蘊內涵,是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福建理工大學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秉承“真、誠、勤、勇”校訓精神,落實“五育並舉”,廣泛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新生態,構筑環境優雅、人文氣息濃厚、學術氛圍活躍的福工特色文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實踐証明,隻有發揮高校以文化育人才、以人才興文化的獨特優勢,才能不斷為日常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面向未來,福建理工大學將堅守應用型辦學定位,認認真真辦好思政課,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持續拓展育人載體、延伸育人場域,推動小課堂走向大講堂、小科目走向大實踐、小疊加走向大融合,凝聚起更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助力實現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等方面再上新台階,堅定不移朝著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理工大學”的目標努力奮斗。

(作者系福建省委黨校第68期中青年干部培訓一班學員、福建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