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污水“重生”、垃圾“發電”  廈門以低碳循環促城市“代謝”

謝星宇
2025年04月17日09: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站在廈門市翔安區懷遠湖畔,碧波蕩漾,隻見四周花木葳蕤,沿岸民宿與咖啡館錯落有致,游人如織。很難看出,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池塘”。“以前這湖裡干涸發臭,現在水清了,魚蝦回來了,家門口成了景區!”當地村民老陳感慨道。

昔日“臭池塘”已成城市綠心。廈門市政環科公司供圖

昔日“臭池塘”已成城市綠心。廈門市政環科公司供圖

懷遠湖華麗蛻變的關鍵,藏在湖邊一處補水口中——每天,數萬噸來自澳頭水質淨化廠的再生水悄然注入湖中。

這泓清流的源頭,正是城市水循環的智慧結晶。生活污水在水質淨化廠經過深度處理,尾水達到類國家地表四類水標准,原本排入大海的尾水通過地下管網化身“人工活水”,不僅讓懷遠湖“活”起來,也讓湖邊景致“美”起來、產業“旺”起來。

來自澳頭水質淨化廠的活水持續注入,為懷遠湖帶來勃勃生機。廈門市政環科公司供圖

來自澳頭水質淨化廠的活水持續注入,為懷遠湖帶來勃勃生機。廈門市政環科公司供圖

“我們澳頭水質淨化廠的再生水為懷遠湖進行生態補水,有效提升懷遠湖的水動力,增強水體自淨能力,有效改善懷遠湖水質。”廈門市政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馬聰介紹,2021年補水工程啟動至今,懷遠湖出口水質穩定達標,自淨能力顯著提升,好生態帶來產業集聚,民宿、餐飲等產業蓬勃興起。

懷遠湖的“重生”背后,是廈門對再生水循環利用的不懈追求。“廈門雖是濱海城市,但屬於水質性缺水,因此我們盡可能提升再生水循環利用率。”馬聰介紹,目前廈門的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6.8%,超過國家十部委指導意見25%的指標,在島外的翔安區、同安區等缺水嚴重區域再生水回用率達100%,主要用於生態補水、綠化灌溉和道路沖洗。

一滴污水如何能“變身”為景觀、灌溉、工業的“多面手”?

進入水質淨化廠后,每一滴污水都需經歷“物理篩分—生物降解—化學處理”的“嚴苛”過程。去除大顆粒雜質后,採用活性污泥法,利用微生物分解氮、磷和碳等主要污染物,再通過化學藥劑進一步提純水質,最終成為一滴干淨的可用再生水。

“微生物‘吃掉’污染物,形成的污泥經過穩定化、無害化處理后,其所含的熱能被進一步資源化利用。”馬聰形象地解釋道,這些污泥與生活垃圾協同焚燒,利用其殘留熱值發電,真正實現“污廢零增量”。

在廈門,不僅每一滴污水都能再生循環,每一克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目前廈門全市共有5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均由廈門市政環能公司負責運營,且全部獲評國家“AAA級生活垃圾焚燒廠”。這些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年處理生活垃圾約180萬噸,年發電約8.2億千瓦時,可滿足約12萬戶家庭用電需求。正是有了這些“大胃王”,城市垃圾得以日產日清。

垃圾不僅能發電,還能供熱。走進翔安再生能源電廠,超過200℃的高溫蒸汽通過管道,沿路輸送到周邊的工業園區,為企業帶來綠色能源。廈門市政環能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去年5月,公司投建了翔安區集中供熱項目,以垃圾焚燒發電余熱為集中供熱主力熱源,實施垃圾焚燒“熱電聯產”,推動能源階梯利用。該項目具備穩定提供蒸汽約3600噸/日的能力,達產后可減少標准煤用量約17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42萬噸/年,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垃圾全身都是寶。不僅能發電、供熱,還能變柴油、養昆虫。”廈門市政環能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解釋道,廚余垃圾中的有機漿液經過除雜分離,分解為粗油脂和有機固渣,前者可提煉加工成生物柴油,替代化石燃料,后者可用於綠化肥料或飼養高蛋白昆虫。

翔安再生能源電廠。廈門市政環能公司供圖

翔安再生能源電廠。廈門市政環能公司供圖

污水“重生”為生態血脈,垃圾“點亮”了萬家燈火。在廈門,廢棄物不再是城市的負擔,而是撬動循環經濟的“綠色杠杆”。在“無廢城市”的建設實踐中,廈門市政以協同創新為引擎,以資源循環為路徑,將“無廢”理念編織進城市肌理,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理念。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