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建甌市建立協調工作機制
這個專班,專盯小微企業融資難(身邊的經濟故事)

![]() |
制圖:汪哲平 |
閩北,細雨連綿。郵儲銀行建甌支行副行長庄愛琴閑不住,又帶著客戶經理黃進平驅車行駛在泥濘的山路上。
2024年11月起,負責企業存貸款業務的庄愛琴成為福建南平建甌市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專班的成員。“能不能給我企業名單,讓我去一線多看看?”進專班第一天,庄愛琴就向專班召集人、建甌金融監管支局副局長劉相龍提出請求。
近些年,庄愛琴沒少跑一線業務,可跑來跑去,卻一直難以解決一個問題:“銀行對幾家重點規上企業了如指掌,提供了不少貸款優惠,但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有啥辦法能摸排到底嗎?”
庄愛琴的疑問,也是劉相龍的關注點。“有了工作專班,就要把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清單摸出來,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裡’。”劉相龍說。
2024年10月,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召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動員部署會議,從供需兩端發力,統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銀行放貸難的問題。11月1日,建甌市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發改、金融監管部門牽頭,聯合工信、財政、農林市場等多個部門和各家金融機構組建工作專班,針對全市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開展融資需求摸排,並商議推薦清單,推薦給相關金融機構。11月4日,福建省又發布小微企業融資“走訪碼”。
企業隻需用手機掃“走訪碼”,填寫相應的信息,選擇貸款“意向銀行”,就可直接發布融資需求。之后,“意向銀行”就能在福建省金融服務雲平台獲取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清單。
庄愛琴剛拿到厚厚一沓推薦清單,便即刻帶著黃進平向東游鎮出發。蜿蜒山路上,電話沒停過。等車子停在建甌萬鴻人造板有限公司門口時,還沒見到公司董事長郭強,企業的各項經營數據已經被摸了個七七八八。
“法拍地的土地証辦下來了嗎?近期原料進貨資金缺口還有多少?”見面第一句,庄愛琴的發問直擊郭強的“痛點”。“土地証辦下來了,但前期買地投入太大,最近大量收購竹木原料,還差近1000萬元呢!”郭強說。
看中建甌當地得天獨厚的竹木資源,郭強自主創業,深耕人造板材的研發制造,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今年企業計劃增資擴產,法拍購買了一塊新增土地,郭強手頭的流動資金變得捉襟見肘。“資金耽誤一天,原料收購議價能力就弱三分,一天成本增加好幾萬元。”郭強話語裡透著急迫。
“咱們先看貸款額度。”點開福建省金融服務雲平台,庄愛琴指導郭強發布融資需求,不到1分鐘,經專班審核后的企業需求精准推薦到了郵儲銀行。郵儲銀行建甌支行立即為企業匹配了線上“小微易貸”產品,以土地証為抵押,不到15分鐘就完成了1000萬元授信額度審批。
“啥時候放款呢?”第二天,看著廠房外不斷涌入的進貨車,郭強心裡還是沒底。手機鈴聲響起,郭強接到黃進平的電話,提醒他審批已通過,可以在手機上直接支用。郭強在手機上立刻操作了一番,不到1分鐘便收到了到賬提醒。“還不到24小時!”貸款疊加福建省中小微企業優惠政策,一年可減少10萬元利息支出。
“快告訴大家伙兒,開足馬力囤貨備料,今年又是一個好光景。”郭強拿起電話,向東游鎮的各家供應商發出了供貨邀約。
截至今年4月16日,通過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建甌市已向4999家小微企業授信27.07億元貸款額度,其中4858家已經放款到位。“最難得的是其中有新增貸款客戶1071家,貸款4.01億元,這些都是之前沒能‘摸出來’的剛性需求。”劉相龍介紹。
車子又一次啟動。“咱們去哪兒?”黃進平發問。“往大山深處鑽,去水源鄉。”庄愛琴直截了當。窗外林木,郁郁蔥蔥。
鏈接
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余額近7萬億元
為引導信貸資金快速直達小微企業,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各區縣相應落實工作機制、成立工作專班,一手牽企業,一手牽銀行,從供需兩端發力,搭建起銀企對接“高速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據了解,各地採取一系列舉措加強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摸排,積極提供貸款支持。福建金融監管局推動上線“閩易融”貸款碼,小微企業可通過掃碼填報基本信息和融資需求,銀行通過福建省金融服務雲平台高效對接企業。安徽金融監管局推動全省銀行建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員制度,通過發放、張貼金融服務專員聯系卡等方式,實行“屬地結對、就近包聯”。
此外,多地將無還本續貸政策嵌入協調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可在不償還本金情況下,線上提出續貸需求,銀行線上受理、審批,降低企業資金周轉成本。
據統計,各地依托工作機制累計走訪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經營主體超過5000萬戶,授信超過10萬億元。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余額近7萬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總結推廣各地經驗,推動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發揮更大效能,有力支持穩企業、強信心、促發展。下一步,要加大企業走訪力度,跟進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引導銀行機構加大資源投入、提升服務水平,助力企業增訂單、拓市場,增強持續經營的能力和動力。
(本報記者 屈信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8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