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兩國雙園”,從“一隻椰子”的“千裡行”說起……

怎樣把一顆椰子“剝干用淨”?
椰水做飲料,椰肉榨油、提煉化妝品,椰殼制作椰雕工藝品、制成活性炭,椰殼纖維做成家具墊體材料……在福建福州,漂洋過海的印尼椰子“渾身是寶”。
日前,隨著MF856航班平穩泊入機位,全國首票進口印尼鮮食椰子順利運抵福州空港。福州謀劃已久的中印尼“兩國雙園”椰子產業集群也補上了一塊關鍵的“拼圖”。
全國首票進口印尼鮮食椰子運抵福州空港,順利通關。福州海關供圖
這個位於福州新區元洪功能區的椰子產業園在規劃之初就“雄心勃勃”,布局了椰子儲存,打殼、削皮、取水,冷凍椰漿榨汁、巴殺生產、灌裝冷藏,椰蓉椰油生產等加工環節,更有椰殼活性炭生產,PET無菌線生產,原輔料庫和PET注杯注蓋生產等精深加工“一條龍”模塊。“零廢棄”模式,使單顆椰子價值成倍提升,催生出食品、化工、輕工、農林等多領域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
跨越數千裡的“牽手”,不止於一隻椰子。從“一個點”到“一條鏈”,中印尼“兩國雙園”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種業、果蔬加工流通、跨國貿易、農業科研與環保等領域開展合作,打造熱帶農業跨國合作產業鏈。
“牽手”的甚至不只是農業。依托印尼豐富的漁業資源和國內先進的捕撈加工等技術,打造海洋漁業跨國合作產業鏈﹔發揮印尼豐富的人力資源和龐大市場優勢,結合福建省輕工紡織技術和裝備產能,構建輕工紡織跨國合作產業鏈﹔依托印尼豐富的礦業資源和中國先進的礦業技術和裝備,構建綠色礦業跨國合作產業鏈……
這種通過雙方產業園定向合作、聯動發展的方式,建立“產業互聯、設施互通、政策互惠”的雙園結對合作機制,在中印尼“兩國雙園”中日漸成熟。
福州的“思路打開”,以“無中生有”的智慧在區域合作中如魚得水。目前,中印尼“兩國雙園”已形成73個雙邊合作項目,總投資930多億元。今年1-2月,依托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福州海關出口企業自主開具RCEP原產地聲明貨值7.2億元,居全國首位。
互補的是優勢,開放的是視野。中印尼“兩國雙園”的“苗”早在30多年前就已在福州種下,經過精心培育,如今已是枝繁葉茂。
1991年,在僑領林紹良與福州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50平方公裡元洪投資區應運而生。2019年,福建省提出建設中印尼“兩國雙園”的設想,為進一步發揮福建與印尼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方面的互補性,融入新發展格局。2023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福州元洪投資區設立中印尼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標志著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進入全面、實質性貫徹落實階段。
從無到有,從構想到現實,從小規模試水到接二連三的“雙向奔赴”,產業體量由小到大,產業鏈條由短變長,這背后是提前布局的深謀遠慮,和互惠雙贏帶來的良性循環。
福州的“藍色傳說”誕生於高瞻遠矚,成就於腳踏實地。向海而興,攜手共贏,開放的福州還在向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