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菌草技術賦能林學學科創新發展

4月15日,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馬來亞大學簽約開展菌草技術合作簽署合作備忘錄,將通過培訓示范、開設菌草學課程、師生互訪交流、加入聯合國菌草項目等方式,推進菌草技術在馬來西亞的創新和應用,促進菌草產業在馬發展。
20世紀80年代,為破解傳統菌業生產中的“菌林矛盾”,減少樹木砍伐,保護生態環境,福建農林大學成功發明了菌草技術。這一創新技術以草代木,開辟了菌業生產的新路徑,從根本上解決了菌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
40年來,菌草技術在護沙守綠、生態修復、科技扶貧、技術援外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豐富了林學學科的研究內涵,拓展了研究邊界,更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創新應用,成為學科應對時代挑戰、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錨點。
近年來,福建農林大學著眼於新時代、新要求,及時全面總結菌草技術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服務國家外交戰略中成效和經驗,不斷拓展產業鏈寬度,延伸產業鏈長度,以菌草技術賦能林學學科創新發展,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需求。
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產業服務團隊在平潭島開展種植菌草防風阻沙科學研究
菌草技術激發林學學科創新動能
菌草學推動林學與微生物學、生態學、農學的交叉,促進抗逆菌草品種選育、菌根共生機制等研究,豐富林學理論體系。
菌草作為生長迅速、生物量大的多年生生物質資源,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其碳氮比與木屑相比,更接近多數食藥用菌的生長需求。可“以草代木”生產食藥用菌,從理論和實踐上打破了“草腐菌”與“木腐菌”的界限,有效減少林業資源的消耗,緩解“菌林矛盾”,促進菌業可持續發展﹔菌草和菌草菌糟作為飼料或飼料添加劑,形成“植物—菌物—動物”的三物循環生產。
此外,菌草品種還用於生物質能源、紙漿、紡織纖維和板材等的綜合開發利用,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林草結合”也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菌草作為先鋒植物,憑借其根系發達、生長迅速、抗逆性強及耐貧瘠等優點,形成高效的碳、氮、水循環,有效改善生態脆弱地區的環境,為林木生長提供較好環境。
在烏蘭布和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濱海等風沙嚴重地區,菌草在短短60天內即可固定流動沙地,迅速形成防風固沙的有效屏障﹔在黃河沿岸,菌草在2—3個月內形成菌草牆及根系網,有效防風固沙、消浪護坡、保持水土及快速營造濕地。
2013年起,福建農林大學菌草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開展菌草防風固沙,阻沙入河,改善沙漠生態環境的科學實驗和產業示范
同時,通過不同生物學特性的林草品種的結合,形成更加科學的植物物種的時空配置,建立“草—灌—喬”植被群落,促進了生物多樣性,提高了土壤恢復能力,進一步支撐了林木生態修復的核心功能。
菌草技術開辟林學服務經濟社會新領域
菌草技術通過與森林植被恢復、林下經濟、草地重建、土壤改良等領域的有機融合,不僅有效破解荒漠化、鹽鹼化土地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態修復難題,還進一步豐富了林學學科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技術手段,開辟了林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路徑。
在實踐應用中,菌草技術通過與傳統林業技術相結合,採用林—草耦合模式,為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土壤和水體污染等生態恢復問題和后續治理植物的多功能應用提供了新的、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菌草生物量高、熱值高,可作為林業生物質能源原料,減少化石能源依賴,助力林業碳減排。同時,菌草快速固碳能力與林木長期固碳結合,可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碳匯能力,符合“雙碳”目標下的林業發展需求。
菌草技術還被廣泛應用於技術援外,幫助貧困地區減貧脫貧,《高山王國萊索托的減貧惠民“幸福草”——福建農林大學海外援助“菌草”推廣案例》《中國菌草旱稻技術為巴布亞新幾內亞開辟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福建農林大學援助案例》《菌草技術助力斐濟減貧、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援斐濟菌草技術示范中心項目案例》3個案例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福建農林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菌草技術通過生態功能強化、資源高效利用、產業模式創新,為林學學科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傳統林業向“生態—經濟—社會”多維協同發展,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技術路徑。未來將進一步加強菌草—林木共生機制、智能化栽培等技術研發,深化其在全球森林可持續管理中的應用,以菌草技術賦能的福建農林大學林學學科將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文/李曉輝 林冬梅 圖/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