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調研組 | 潮涌東南 智啟未來
——打造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的“廈門樣本”

鷺島之濱,潮聲激蕩。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探路先鋒,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以下簡稱“廈門自貿片區”)以十年為卷,以創新為筆,在43.78平方公裡的國土上書寫了從“試驗田”到“示范窗”的壯闊篇章。
十年深耕,這片佔全市面積2.6%的海濱熱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2024年貢獻了全市12.4%的GDP、35.5%的外貿進出口、30.6%的實際利用外資,有力地推動了地方高質量發展。
十年開拓,一批批改革開放舉措、一項項制度創新成果從這裡走向神州大地,累計推出創新舉措632項,其中全國首創153項。國務院發文向全國復制推廣的167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中,涉及廈門自貿片區的有31項。
一粟之微,可衍滄海之闊﹔一芽之嫩,可擎蒼穹之高。近日,人民論壇調研組走進這座“沒有圍牆的改革實驗室”,觸摸中國高水平開放的強勁脈動。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
當好制度創新“領頭雁”,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在廈門自貿片區建設成果展廳,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組組翔實的數據,全面展現了廈門自貿片區的創新成果。展廳通過“三個重要節點”、“三步走”藍圖以及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項重點任務”等內容,系統梳理了廈門自貿片區的發展脈絡。
“制度創新是自貿區的核心競爭力。”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副主任翁曉嵐介紹說,廈門自貿片區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引領,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不斷探索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
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廈門自貿片區在全國率先推進口岸降本增效集成化改革,先后出台120多條系統性工作舉措,從提效、降費、促便利三方面持續優化通關流程、創新監管模式,大幅提高了貨物通關效率。例如,建設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整合海關、海事等多個部門的業務系統,實現“一個窗口、一次申報、一次辦結”﹔聯合海關、海事、邊檢、港口以及碼頭作業單位等多部門,在全國率先推行進出口貨物“查驗分流”“先放行、后改單”等監管模式。廈門港集裝箱進出口合規成本已達沿海主要口岸最低水平﹔截至2024年底,廈門港集裝箱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時間排名全球前三﹔廈門口岸在“海運口岸集裝箱貨物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測評”中連續6年保持前兩位水平。
在廈門港航行的集裝箱船舶
在投資自由化方面,廈門自貿片區不斷放寬市場准入限制,簡化審批流程,吸引了大量國內外企業入駐。例如,對台資企業在投資准入條件、經營范圍等方面給予更大便利,率先在油脂加工、旅游、人力資源、法律、金融等服務業方面對台開放,拓寬融合發展領域,推動了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同時,積極探索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進一步擴大了服務業、制造業等領域的開放程度。據統計,自挂牌以來,廈門自貿片區新增企業數量超過4萬家,其中外資企業佔比超過10%,成為廈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金融開放創新方面,廈門自貿片區積極探索跨境金融、離岸貿易等新模式,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務。例如,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境內主體離岸貿易業務,上線“環球供應鏈與離岸貿易金融服務平台”,解決銀行對貿易真實性核驗難的問題,累計完成離岸貿易外匯收支結算近800億美元,離岸轉手買賣業務規模位居全國前五,為國家跨境貿易發展積累了經驗,推動了外匯結算便利化改革,與一般貿易和境內貿易形成互補。
“廈門用制度創新的‘小切口’撬動了改革開放的‘大格局’,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系統性改革方案。”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許耀桐說。
政企協同創新,賦能產業升級“新跨越”
人民論壇調研組一行來到廈門國際航運科創中心,仿佛置身於未來科技的指揮中樞,智能岸橋與無人集卡協同作業的數字圖景,詮釋著從傳統碼頭到智慧港口的顛覆性變革。
“智能遠程控制已成為傳統碼頭升級改造的縮影,是未來大量傳統碼頭升級改造發展的方向。”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工會主席馮鴻昌告訴人民論壇調研組,廈門自貿片區還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推動航運企業與科技企業合作,開展航運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應用研究,為航運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如今,廈門港已開通183條航線,其中外貿航線141條,與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的149座港口建立了航運聯系。
浪潮涌動,千帆競發。依托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政策紅利,廈門自貿片區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形成了以國際貿易、航運物流、航空維修、金融服務等為主導的多元產業集群。2024年,廈門自貿片區航空維修產業營收161.45億元、同比增長33%,廈門海關監管進境維修飛機202架,保稅維修進出口貨值1588.81億元,均居全國首位。
廈門自貿片區航空維修平台
廈門自貿片區建成了國際知名的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境外航空維修業務位居全國第一,先后吸引了太古、新科宇航、霍尼韋爾等世界知名航企到高崎航空工業區投資興業,形成了以飛機結構大修為龍頭,以客改貨、公務機整裝、發動機維修、部附件制造與維修和航空技術培訓為輔助的一站式航空維修產業格局。
走進廈門航空有限公司總部大樓,處處可見“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印記。牆上懸挂的一幅幅照片,記錄著廈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奮斗歷程。從首創“微笑服務”到打造“白鷺”品牌,從精進管理到創新求變,廈航始終以昂揚的姿態在改革浪潮中勇立潮頭。
“廈航的成長離不開地方的政策支持和創新環境。”廈門航空副總經理湯建其介紹道。廈門自貿片區在航權開放、跨境金融、物流通關等方面的制度創新,為廈航拓展國際航線、優化運營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撐。
潮涌東南,白鷺啟航。如今,廈航已擁有注冊資本140億元,機隊規模達到218架飛機,運營國內外航線400余條,年旅客運輸量超過4300萬人次,超過2400萬人成為其忠實的常旅客。在國際航協330多家成員航空公司中,廈航的收入規模排名前30位,旅客周轉量躋身前13位。
這種“政府再造服務,企業專注創新”的共生邏輯,在貝萊勝電子(廈門)有限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同樣清晰可見。
貝萊勝作為全球領先的醫療電子制造服務企業,在廈門自貿委的協調推動下,獲批開展全國首個非自產醫療機械保稅維修業務試點。據公司相關業務負責人施宗謀介紹,該項目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發展。目前,貝萊勝已與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預計未來幾年維修業務量將大幅增長。
海絲中央法務區自貿先行區
在法治保障方面,廈門自貿片區啟動建設海絲中央法務區自貿先行區,積極探索建設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引入國際仲裁機構和專業法律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國際化的法律服務。同時,廈門自貿片區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知識產權法庭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入駐,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企業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從制度創新的突破到產業升級的跨越,從區域協同的推進到營商環境的優化,廈門自貿片區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丁剛說。
發揮優勢,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
廈門與台灣一水之隔,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廈門自貿片區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打造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廈門自貿片區台商發展服務中心
在廈門自貿智創互聯台灣青年創業基地,人民論壇調研組看到了台灣青年創業者的熱情與活力。基地通過提供優質的辦公環境、專業的創業服務和完善的政策支持,吸引了眾多台灣青年來廈創業就業,成為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廈門自貿片區還積極推動兩岸產業合作,通過舉辦兩岸產業對接會、經貿洽談會等活動,促進兩岸企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基地負責人朱冠宇說,自成立以來,基地已吸引了57家台企入駐,涵蓋了生物醫療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基地通過設立“台灣青年創業基地”,為台灣青年提供了政策解讀、行政審批、市場拓展等專業服務,幫助他們在大陸實現創業夢想。
廈門自貿智創互聯台灣青年創業基地
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唐任伍認為,通過打造台灣青年創業基地等平台,廈門自貿片區不僅促進了兩岸經濟交流,還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系,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廈門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利用內外資的實效和水平,在跨境電商、大宗商品供應鏈貿易、新能源等領域進行產業對接,不斷擴大廈門在全球的“朋友圈”,提升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通則興,興則利。廈門自貿片區積極融入全球經濟格局,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著廈門的魅力與活力。”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王君超如是說。
“十年來,廈門自貿片區深耕細作,誕生了許多全國首創的制度成果,為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優質方案。”人民論壇調研組成員、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研究員聶平香對廈門自貿片區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廈門自貿人敢為人先、砥礪奮進,用十年時間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樹立了自貿區賦能產業升級的典范。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敢為天下先”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脈,這片向海而生的自貿區,正以“永遠在路上”的創新姿態,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作者:人民論壇調研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