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薌城多措並舉加快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質效

近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通報2024年部分區(縣、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經評估,漳州市薌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明顯。近年來,薌城區深入立足地處中心城區實際,按照“政府推動、部門協作、全民參與、因地制宜”的原則,有序推進轄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堅持統籌推進
強化組織黨建賦能。薌城區緊扣2024年“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工作目標,以組織領導與黨建引領為驅動“雙引擎”。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相繼出台示范區工作方案、節能減排、綠色辦公、光盤行動等系列文件,完善工作機制,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標准化、規范化開展。同時,構建區、街道、社區黨組織三級聯動體系,以社區為陣地,凝聚黨組織、居委會、物業、志願者及居民等多方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監督,以“頭雁效應”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以高質量黨建賦能垃圾分類工作提質增效。
推動部門協作。薌城區構建“區級抓總、條塊結合、部門指導、屬地作戰”的高效工作格局。多次召開垃圾分類工作專題會議,部署推進示范區各項工作,積極發揮多部門的示范引領作用,發起行業倡導、啟動行業監管,構建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協同發力,共同落實垃圾分類工作。
健全監督機制。薌城區建立區級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監督、檢查、考評機制,將全區8個街道共418個生活小區、306個公共機構、78個經營區域、9個公共場所納入垃圾分類第三方考評,採用“雙隨機”方式每月進行實地走訪,督促各單位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同時強化工作指導,及時了解垃圾分類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現場協調解決,推動工作有效落實。
強化執法保障。薌城區充分發揮執法保障作用,通過常態化執法檢查規范垃圾分類行為,以執法促管理,保障垃圾分類工作順利推進。同時廣泛開展普法宣傳,引導居民自覺遵守垃圾分類規定。
深化居民自治。薌城區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居民公約等居民自治制度,引導群眾自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通過深入推進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定期開展民主協商研究垃圾分類工作等措施,進一步擴寬居民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渠道。
堅持設施保障
優化設施配置。薌城區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升級改造建設,全區共建成垃圾分類生態流轉屋484座,垃圾分類亭110座,並配備有照明、洗手、消殺除臭、通風排氣、語音宣傳等功能,為居民提供更便捷、衛生的垃圾投放環境。
加強源頭管控。針對農貿市場、餐飲店面等廚余垃圾產生量大的重點區域,薌城區採取針對性跟蹤管理措施,持續規范餐廚垃圾管理,配備專門廚余垃圾桶收集廚余垃圾並簽訂收運協議,加大對偷撈私運、傾倒泔水等違法行為的整治力度,進一步提升廚余垃圾收運率。
規范收運體系。薌城區通過合理規劃運輸路線,配備專用運輸車輛70部,設置運輸線路131條,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在運輸過程中,嚴格執行分類運輸要求,杜絕“先分后混”現象,採取密閉措施防止垃圾撒漏造成二次污染。此外,終端已建成大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綜合處理廠等,實現了各類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堅持認知先行
開展賦能培訓。薌城區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專題培訓,聚焦分類知識、工作規范、分類引導等方面,面向單位職工、廣大群眾、群團組織等舉辦各類垃圾分類知識講座、技能培訓,通過現場演示、互動交流等形式,幫助相關人員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能力水平,讓群眾深入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掌握分類技巧。
強化宣傳引導。去年以來,薌城區每月組織開展生活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活動,積極向居民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引導全社會理解支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營造濃厚氛圍。為打造生活垃圾分類宣傳“陣地”,薌城區共建設了2座生活垃圾分類科普館,8座戶外宣傳驛站,並在4所學校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教育基地,通過舉辦垃圾分類知識宣講和互動游戲等方式,探索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受眾更全面的垃圾分類科普模式,營造全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社會氛圍。
構建教育合力。薌城區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學校教學內容,家校同源攜手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宣教實踐,全區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定期開展垃圾分類主題班會和實踐活動,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知曉率、覆蓋率均達100%,實現了“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文明整個社會”的良好效應。
經過探索和努力,薌城區在增強分類意識、提升分類實效、創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經驗做法,全區垃圾分類水平不斷提升,居民參與意願與滿意程度日益提高。下一步,該區將通過強化源頭減量、優化中端收運、落實法規執行等,持續深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建設。(蘇海森 劉欽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