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數智新場景引領文旅高質量發展

林明水 王弼
2025年04月22日15:22 |
小字號

面向202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以“數智文旅 融創未來”為主題的2025數字中國創新大賽·數字文旅賽道積極踐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錨定文旅數智化發展趨勢,聚焦文旅業的新需求、新技術和新運營管理等領域堵點、難點,圍繞實現文旅數據要素的匯聚與融合、文旅產品的創新與發展、文旅營銷的市場化與價值化等議題展開角逐,探索出數智新場景引領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新場景創新文旅體驗新模式

無論是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還是郵輪旅游、冰雪旅游、博物館旅游等各類專項旅游,都依賴於各類旅行社和團隊、組織、個人對旅游資源的線下深度加工與創意生產,並通過多渠道營銷方式吸引消費者前往目的地游歷體驗,這種“人—物—人”的傳統文旅生產與體驗模式不僅費時、費力、費錢,還容易受到天氣、交通、閑暇時間的制約而影響體驗質量。

新技術如元宇宙、數字孿生等通過線上數字空間的營造,輔以VR、AR等設備,不僅保留了北京中軸線、三坊七巷、興化府等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還完整再現了上元長安、一大會址等歷史遺跡,以及藍眼淚、冰城夏都、海韻星沙等季節性奇觀,拓展線下文旅體驗的空間和模式,創新文旅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這種通過PC端、交互式一體機、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等輔助完成的線上體驗,是對傳統線下文旅體驗場景的補充和完善,通過虛擬空間沉浸式技術產品的真實環境驗証,能夠迅速驗証文旅新技術產業化的可行性,加速文旅新技術產品的“熟化”與轉化。

此外,完全脫離設備輔助的文旅體驗新場景需求進一步為裸眼3D、全息影像等新技術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應用環境,並加速石刻等文物、保利藝術博物館和絹花等非遺案例的首試首用和商業化落地。當然,線上文旅新體驗並不是完全獨立於線下文旅場景之外,而是傳統場景的新技術創造性應用,線上與線下場景是緊密相關、相互融合發展。

新場景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

數字經濟通過5G、AI技術賦能並提高了文旅生產的效率與效益。從生產流程的重塑上看,互聯網平台的AI算法將文旅產品進行分類、增值,並推送給潛在消費者,消費者也能通過轉發再推送給其他潛在消費者,所有人廣泛參與到文旅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各個環節,這不僅解放了文旅生產領域的人力勞動,還提升了文旅生產的效率,實現了文旅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為傳統文旅產業升級注入新的動能。

首先,數據資產的全過程管理匯聚了游前、游中、游后的各類多源異構數據基礎上,搭建了POI空間數據、地理信息數據、文旅資源普查等基礎數據,結合OTA價格數據、輿情數據、天氣預報等准實時數據和景區閘機、交通路況、視頻監控與無人機巡檢等實時數據,形成了跨界融合、統一屬性字段的公共大數據平台,解決了面向各省、市、縣三級政府用戶、旅行社和游客多主體數據採集難、共享難、預測難的痛點,這類案例有福建省文旅數智融合應用平台、新疆智慧旅游平台、蘇州市文旅數字指揮系統、三明市文旅資源信息系統、鄂爾多斯數智文旅平台、北京(通州)大運河文旅平台,以及中國聯通智慧足跡文旅大數據平台、AI智慧文旅營銷平台、豫見·國潮上海等案例。

其次,場景創新為傳統文旅產業的升級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礎數據疊加Deepseek或者星辰、九天等大模型,適配於文物展陳、博物館與景區導覽、游客畫像與流量管控、鄉村旅游與消費提振、風險防控與預警等新場景,既提升了生產運營效率,也孵化了新產品、新企業,這類案例有數智伴游、“古系列”雲端守衛數智新生服務平台、旅游風險多模態智能管控、鼓浪嶼元宇宙、以數字生命傳承三蘇文化、5G增強通話融合AI的數字雲文旅等。

此外,文旅新場景孵化的一系列數智新產品自帶流量,並充分吸引注意力資本,產生廣泛的“互聯網凝視”,增強主客互動體驗感與地方依戀,促進文旅產品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雙重飛躍,最終對地方社會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品牌的塑造起到關鍵作用。這類的案例有數字人福多多、數字熊貓蘇琳、“如夢令4.0”古詩文大數據挖掘平台、“傳奇武夷”行浸式數字劇場、5G賦能天下江山第一樓智慧旅游、元啟百年·智匯嚴復、數字南音等。

新場景創新文旅產業新生態

數字經濟將文旅產業的“過去—現在—未來”串聯起來,將線上與線下虛實場景融合起來,從而實現對文旅產業生存空間、生產與實踐方式、生產主體意識的全方位重構。在文旅場景創新的過程中,政府、科技企業、傳統企業、投資機構、社區居民與游客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形成一個緊密合作的文旅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各方通過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共同推動文旅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化。這種新的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文旅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方向聚合流動,催生各類文旅新業態。

在監管領域,各級政府主導統一數智平台的建構、運營與管理,並以實現文旅資源的數字建檔、資源全覽、監測預警、協同處理、保護修復、活化利用和展示傳播,本次大賽有來自全國30個省份364件參賽作品,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側重算力網絡賦能文旅、雲邊端協同打造智慧文旅新生態,福建省旅游信息中心則關注“智繪閩韻 數啟新章”,新疆智慧旅游助力文旅市場節假日數字化調度與沉浸式場景營銷創新應用,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大數據中心偏重旅游風險多模態智能管控,各省市目標一致又各具場景特色。

在技術研發領域,5G運營商仍是技術創新的超強主體,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也強勢崛起,中國電信的“星辰”大模型、中國移動的“九天”大模型、中國聯通的“元景”大模型與Deepseek等大模型融合互通,為文旅用戶提供高效、安全、靈活的智能算力體驗﹔北京大學推出文明一萬年元宇宙空間、清華大學推出基於“人—文化—空間”三位一體的文化賦能型數字文旅產品服務體系、北京郵電大學構建“如夢令4.0”古詩文大數據挖掘平台、中國傳媒大學“絹語·華彩”體現數字技術賦能國家級非遺絹花技藝的品牌化時尚化、綜合解決方案、福州大學推出集成室內外高精度定位和大模型的智能導覽方法及系統等,在滿足民俗節日和日常生活體驗的基本需求基礎上,將文旅商品附加以審美為主導的裝飾或藝術品,實現文旅產品附加價值的顯著提升,從而延伸文旅產業的生態鏈。

此外,文旅場景創新是多主體圍繞創意而展開的聯合創新模式,強調新技術應用方和提供方之間的緊密互動,更多體現文旅供給者、消費者、營銷者之間的合作而非競爭關系。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通過共同構建應用場景,共同構筑文旅產業新生態,體現了“共時性”的創新模式。這類案例主要以旅游景區、街區等目的地形式呈現,包括北京中軸線、三坊七巷、鼓浪嶼、武夷山、湄洲島、大運河、黃鶴樓、太昊陵等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及黑龍江哈爾濱市、遼寧省阜新市、內蒙古通遼市、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江蘇省南京市、山東省沂蒙山區等城市與地區。

與2024年數字中國創新大賽·數字文旅賽道參賽情況相比,本次大賽參賽作品數量更多,比去年增長了10.6%﹔參賽團隊來自30個省份的電信運營商、科研院所、企業和個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首次組隊參賽,體現賽事的國內外影響力持續提升﹔參賽作品內容涉及政務平台、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景區運營管理等方面,基本涵蓋了文旅全產業鏈,且相關展示技術完全自主可控。大賽為深化線上線下、商旅文體健多業態消費融合,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提供了新路徑和新模式。

(林明水,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教授﹔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弼,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科技教育處二級主任科員)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