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弘揚嘉庚精神 提升雙擁品牌

駐集某部開展“知心姐姐進校園”活動,為孩子們帶來國防科普知識。集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清明節期間,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學院國旗班祭掃鰲園。記者 黃曉珍攝
集美區舉辦隨軍隨調家屬崗位安置對接會。集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沿著廈門大橋走進集美,嘉庚故裡的優美風光和厚重底蘊展現眼前:龍舟池畔,成排連片的精美嘉庚建筑群落巍然矗立﹔嘉庚路兩側,集大航海、華大華文學院傳來書聲琅琅﹔歸來堂前,陳嘉庚先生銅像目光如炬,凝視著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作為“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的故鄉,廈門市集美區以嘉庚精神為燈塔,將其“忠公、誠毅、勤儉、創新”的精神內核融入雙擁工作血脈,形成獨具特色的雙擁品牌,取得一系列亮眼成果。
近年來,集美區高站位謀劃、高標准推動雙擁創建工作,用實際行動發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優良傳統,獲評“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並連續八屆獲得“福建省雙擁模范區”稱號。
延續嘉庚血脈 雙擁工作更有靈魂
陳嘉庚先生一生心系家國,抗戰期間組織南洋華僑捐送巨款支援前線,創辦廈門大學、集美學校培育救國英才,毛澤東贊譽其“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這種愛國擁軍的精神,在集美區代代傳承,成為雙擁工作的靈魂。
走進陳嘉庚紀念館,“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生平陳列展通過404幀圖片、434件實物展品,生動展現嘉庚先生傾資興學、紓難救國的壯舉。館內常設“嘉庚精神與雙擁”專題展區,展示他為抗戰將士捐贈藥品、組織南僑機工回國服務等故事。
每年清明、“八一”,駐軍官兵、退役軍人、青少年學生都會來到鰲園、兌山烈士陵園敬獻花籃,集美因此形成“萬人祭英烈”的傳統。
國防教育入校 點亮教育擁軍品牌
集美轄內院校多、駐軍多,擁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嘉庚先生說過‘教育為立國之本’,集美區將嘉庚精神融入雙擁工作,打造‘教育擁軍’品牌。”集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介紹。
在區委宣傳部、區雙擁辦等單位共同推動下,集美區深化軍地校聯動,成立集美區高校國防軍事社團聯盟,首批共有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等五所院校加入﹔充分發揮退役大學生引領作用,舉辦“愛我國防·強國復興有我”演講比賽和射擊比賽,深入開展大、中、小學校新生軍事訓練,上好“新生入學國防教育第一課”﹔充分發揮陳嘉庚紀念館、鰲園、集美中學李林園、兌山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的宣教作用,切實把“家門口”的紅色資源轉化為國防教育的“活教材”。
自1991年起,駐集某部每年選派優秀女軍官、女戰士為孩子們進行國防教育科普,開展“知心姐姐進校”活動,34年歷經16任32位的“知心姐姐”,成為軍地重點培育的精神文明建設品牌。集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成立以來,緊密聯合轄區14所中小學與駐軍結對共建,蔡林學校、灌口小學2所學校獲評國家級國防教育特色學校,集美中學開設“嘉庚班”“誠毅班”,邀請官兵擔任校外輔導員,將嘉庚故事與國防教育深度融合。
集美區委宣傳部創新宣教形式,指導轄區企業出品紅色主題電影《華僑女英雄李林》並在全國院線上映,獲得熱烈反響﹔聯合教育部門開展“國防教育進校園”工程,開展適配不同學齡段的課程體系,組織大、中、小學生參與國防主題演講、紅色研學,培養紀律意識和愛國情懷﹔開展“最美退役軍人”宣傳,選樹先進典型,形成“學榜樣、踐行動”的社會風尚﹔結合“全民國防教育日”“建軍節”以及烈士紀念日等重要節點,策劃主題宣傳周活動,營造出滿滿的儀式感。
以青少年為重點,集美通過全媒體、立體化的傳播方式,培育“未來一代”的國防意識,用紅色文化和強軍故事凝聚精神力量,推動國防教育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互動”,從“階段性活動”變為“常態化浸潤”,形成全社會關心國防、支持國防、建設國防的濃厚氛圍。
共繪發展藍圖 軍民同心魚水情深
在集美,雙擁工作不僅是政治任務,更是全區上下的自覺行動,形成“人人參與、處處有愛”的雙擁生態。
挖掘嘉庚資源,推動文化雙擁。集美區連續多年舉辦“嘉庚杯”籃球、乒乓球賽,軍地同場競技,增進友誼﹔組織“慶八一軍警民”乒乓球邀請賽、“愛國擁軍”暨軍地校“青年友好杯”羽毛球邀請賽、愛國共建軍地同行·“星光杯”雙擁賽等活動﹔支持駐集部隊建設文體球場3個,修建籃球場和環形跑道等﹔區文化館組織文藝小分隊赴軍營演出,創作《嘉庚頌》《強軍戰歌》等雙擁主題作品,累計演出十多場。
凝聚軍地合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駐集部隊幫扶后溪鎮發展特色農業,建設“雙擁示范農場”,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萬多元﹔退役軍人蔡景侖成立食品行業協會,幫助50余戶農戶實現農產品直銷。四年來,駐集部隊為福建、江西兩省扶貧400多萬元,駐集某部為江西省精准扶貧投資200多萬元,其中援建涉及6個扶貧項目和1個鄉村振興項目。
關愛老兵,情暖退役軍人。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聯合法院設立“老兵調解室”,由退役軍人擔任調解員﹔與區檢察院聯合建立軍人法律援助機制,探索維護軍人合法權益新路子。三年來,“老兵調解室”為退役軍人提供政策法規咨詢90多人次,成功調解涉軍人、退役軍人糾紛6起,提供各類合同糾紛、房屋征拆、婚姻家庭等方面法律服務,挽回近300萬元的經濟損失,真正讓老兵“事心雙解”。
展望
實施“雙擁工作提升工程”
站在新起點,集美區將以廈門市榮獲“雙擁模范城十連冠”為契機,深入實施“雙擁工作提升工程”:深化“智慧雙擁”建設,實現政策查詢、訴求辦理、志願服務“一網通辦”﹔創新“雙擁+”模式,推動雙擁工作與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科技創新深度結合,打造“雙擁+產業”等特色品牌。
鏈接
政策保障 落實“優待尊崇”
集美區將嘉庚先生“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轉化為雙擁工作的務實舉措,構建起“黨委統籌、軍地協同、社會參與”的雙擁工作新格局,在解難幫困上體現溫度,將對退役軍人的優待尊崇落實在行動中。
●保障精准化:建立隨軍家屬就業“雙清單”機制,四年累計接收安置轉業軍官45名,安排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51名,安置自主就業退役士兵376名,發放補助金8000多萬元。現有在職軍屬教師86名,兵教師23名﹔培育“兵支書”12名,退役軍人進社區兩委及專職后備共計82名。四年來,共協調375名軍人子女就近入讀優質學校,舉辦隨軍家屬專場招聘會12場,幫助41名軍屬實現就業,讓軍隊“所需”與地方“所能”無縫對接,以“后方無憂”助力”前方無畏”及優撫對象。
●優撫優待體系化:出台立功受獎官兵獎勵辦法,對榮立三等功以上的官兵給予2000元至20000元獎勵﹔積極參與廈門市慈善總會退役軍人關愛基金設立,集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協調國企注資30萬元,關愛幫扶26名退役軍人。
●科技擁軍常態化:依托轄區16所高校成立“科技擁軍專家庫”,2024年組織專家進軍營開展無人機操作、網絡安全等培訓10余場,為部隊解決技術難題幾十項。
●推動“雙擁進企業”:福建廣電網絡集美分公司、福建瀛坤(集美)律師事務所等企業設立“退役軍人驛站”,為官兵提供免費通信、餐飲優惠、法律服務。2019年福建省愛國擁軍促進會副會長單位寶象紅星美凱龍公司落地集美新城后,多次慰問駐軍和轄區退役軍人,捐資捐物總額達100多萬元。在常規服務驛站建設基礎上,先后與普標科技集團、廈門國貿高新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新增14家特色退役軍人服務驛站。(通訊員 朱冬生 陳怡婷 記者 應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