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賦能“中國建造”,定義“好房子”新范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發布國家標准《住宅項目規范》(以下簡稱“新規范”),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層高不低於3米,4層及以上住宅設置電梯﹔提高了牆體和樓板隔聲性能﹔提高了戶門、衛生間門的通行淨寬。新規范將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
隨著住建部“好房子”新規對綠色化、工業化、智能化提出明確要求,我國建筑業正迎來系統性變革。國家卓越工程師、中國建筑科技研發首席專家葉浩文及其團隊,以“造樓機”“一體化建造”等原創技術突破,打造出深圳裕璟幸福家園、長圳公共住房等標杆項目,為“好房子”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方案”。
從“建造速度”到“建造質量”:超高層技術改寫行業標准
在廣州西塔、東塔建設中,葉浩文團隊研發的“超高層智能化整體頂升工作平台”(俗稱“造樓機”),將超高層建筑施工從傳統的“高空危險作業”轉化為“平台化安全施工”,創造了“兩天一層樓”的世界建造速度,同時將高空作業風險降低60%。更具突破性的是,團隊攻克C120超高強混凝土500米高空泵送技術,解決了超高層建筑核心筒結構的強度與穩定性難題,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被寫入世界高層建筑建造史冊。
“速度背后是質量革命。”葉浩文表示,其團隊研發的塔吊協同作業、施工電梯直達頂層等12項關鍵技術,不僅實現垂直運輸效率提升40%,更通過BIM技術將構件安裝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遠超國際標准。這些技術已應用於全國3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推動中國超高層建造技術從“跟跑”到“領跑”。
建設中的廣州西塔
綠色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破解“裝配式建筑成本高”痛點
針對住建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及“好房子”新規中“全生命周期綠色化”要求,葉浩文首創“一體化建造”理論——將建筑、結構、機電、內裝全專業集成,設計、生產、裝配全流程貫通。2016年深圳裕璟幸福家園項目成為首個“試驗田”:採用“搭積木”式工業化建造,6天建成一層(最快4天),較傳統工期縮短35%,建筑垃圾減少80%,安裝誤差控制在4毫米,項目提前3個月交付並獲深圳“金牛獎”,徹底打破“裝配式比現澆貴”的行業認知。
全國最大規模裝配式公共住房項目——深圳長圳公共住房
更具示范意義的是深圳長圳公共住房項目。作為全國最大規模裝配式保障房,項目應用“一體化”理論實現全流程綠色低碳建造:現場用工減少50%,工期節約1/3,棄房率為0,戶均投訴量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5,成為住建部智能建造與綠色建造“雙標杆”,並摘得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我們証明了保障房也能成為‘好房子’典范。”葉浩文說。
智能化引領產業變革:構建“中國建造”新生態
面對建筑業數字化轉型趨勢,葉浩文團隊正攻關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其研發的“CMC鋼-混組合模塊化建筑智能生產線”,實現構配件工廠化生產精度誤差小於1毫米,生產效率提升50%。結合自主開發的BIM管理平台,項目可實時追蹤每一塊牆板的“數字孿生”檔案,從設計到運維全周期碳排放降低30%。
這些技術創新與國家政策同頻共振。國務院《關於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2025年裝配式建筑佔新建建筑比例達30%以上。葉浩文表示,其團隊正在探索“好房子”的智慧化內涵:“未來的住宅不僅要‘安全、舒適、綠色’,更要具備自我診斷、能耗自調節、空間自適應能力,讓建筑成為會‘呼吸’的生命體。”
政策護航下的“中國方案”:從技術突破到標准輸出
隨著“好房子”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葉浩文的實踐已成為行業轉型縮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累計應用“一體化建造”技術的項目達5200余個,帶動建筑垃圾減排超1億噸,節約用地15%以上。住建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葉浩文團隊的“超高層建造技術”“裝配式集成管理模式”已納入《智能建造示范工程評價標准》,正面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技術標准。
“國家卓越工程師的稱號,是榮譽更是責任。”葉浩文說,“我們這代建筑人,既要讓高樓大廈成為城市地標,更要讓‘好房子’成為民生標配。”從超高層“造樓機”到裝配式“搭積木”,從技術創新到產業變革,葉浩文的探索不僅重塑了建筑業生產方式,更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建造初心——這正是“中國建造”邁向世界一流的核心密碼。
當“兩天一層樓”的速度與“毫米級精度”的質量相遇,當工業化建造與綠色低碳理念融合,葉浩文團隊的實踐証明:“好房子”既是技術創新的產物,更是民生情懷的結晶。在住建部新規引領下,這場始於“建造革命”的產業升級,正在為中國式現代化勾勒更溫暖的居住圖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