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順應民生新需求、書寫民政新篇章  廈門全力推進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04月27日09:33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順應民生新需求 書寫特區民政新篇章

集美區民政局舉辦愛心活動,深化“民政為民”服務理念。

集美區民政局舉辦愛心活動,深化“民政為民”服務理念。

翔安區內厝鎮舉辦兒童關愛活動,用心守護“一老一小”。

翔安區內厝鎮舉辦兒童關愛活動,用心守護“一老一小”。

廈門市中老年健身功氣球展示,千人暢享健身養老時光。

廈門市中老年健身功氣球展示,千人暢享健身養老時光。

敬老月舉辦義診活動,傳遞溫暖關愛老人。

敬老月舉辦義診活動,傳遞溫暖關愛老人。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今年來,廈門市民政系統全面落實全國、全省、全市民政會議部署,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開展“奮力拼搏、奮勇爭先”專項行動,始終把民生福祉放在優先位置,系統謀劃、精准發力,在兜底保障、服務提升、改革創新、融合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奮力書寫特區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日前,廈門市召開2025年全市民政工作會議。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在福建、廈門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全國、全省、全市民政會議精神,總結2024年全市民政事業發展成就,部署2025年民政工作。會議從8個方面提出49條具體任務舉措,勾勒出新時期民政工作的創新路徑與實施藍圖。從社會救助的精准施策到養老服務的智慧升級,從兒童關愛的潤物無聲到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每一個民生細節都彰顯廈門民政工作的溫度與厚度。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在新征程、新階段的時代坐標下,廈門市民政系統將始終錨定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用制度護航、用改革賦能、用溫情潤心,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書寫更多可感、可及、可信賴的“民政答卷”。

  立足民生冷暖 厚植幸福底色

  “民政工作,說到底就是群眾工作,是溫暖人心的工作。”這是市民政局基層干部小陳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眼中,兜住民生底線,服務百姓冷暖,是每一位民政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為有效兜牢“弱有所扶”的民生底線,廈門市持續統籌推進8項法定社會救助制度,推動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常態化。張阿姨是一位獨居的殘疾老人,民政工作人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她生活自理能力差,為其量身打造“托養+上門照護”服務套餐。每周有護理員上門協助,基本生活無憂。張阿姨說,“政府想得真周到,我們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有人惦記著。”

  聚焦“一老一小”,民政部門著力打造從搖籃到夕陽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以“近鄰+養老”服務模式為支撐,全市不斷優化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布局,推動老年助餐服務提質擴面。目前,廈門已建成長者餐廳487家,其中63個長者食堂,424個助餐點。思明區的蔡爺爺每天中午都到附近的長者食堂用餐。他笑稱,“有熱飯吃、有老伙伴聊天,比我一個人煮飯強多了。”

  此外,兒童福利同樣不容忽視。兒童福利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后,可以精准掌握轄區困境兒童信息。一位10歲的小朋友因家庭變故一度情緒低落,民政部門聯合心理咨詢機構開展“一對一”關愛行動。經過半年跟蹤輔導,小朋友臉上的笑容多了起來。

  民政事關百姓人生大事,“一紅一白”服務領域改革同步推進。婚姻登記“全國通辦”政策在廈順利實施,跨省新人預約登記更便捷。市婚姻登記處還推出“定制式”結婚登記服務,打造浪漫溫馨的登記儀式體驗。在殯葬服務方面,全市加快公益性設施建設,推動“簡約辦喪、文明祭掃”,有效降低群眾負擔。

  聚焦改革創新 構建服務新格局

  回應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民政部門主動作為,在改革中提質,在創新中突圍,逐步擴大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

  在養老服務向全體老年人拓展的同時,廈門市以湖裡區列入國家“加強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試點”為契機,實施專項行動,加強和提升流動兒童、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能力,探索建設專業、有效的關愛服務機制。公辦兒童福利機構實施開門辦院,為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困境兒童提供臨時照料和公益關愛服務,進一步拓展社會服務功能。鎮(街)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整合臨時照料、心理輔導和家庭陪伴資源,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個溫暖港灣。

  去年,廈門市還在全國率先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新模式。針對救助對象的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同時,建設並持續深化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編制服務類社會救助清單,“一區一品牌”打造救助服務矩陣。在市民政局引導下,多元力量有效聯動,越來越多社會組織參與到兜底保障中。

  數字化賦能管理,深化智慧民政應用場景。以建設全國“基本養老服務平台試點”為契機,廈門市打造“鷺鄰享老”智慧平台,形成“養老服務+監管+資源調度”一張網。創新公共服務應用,完善推廣“鄰安康”長者守護平台,滿足高品質養老服務需求。持續推廣運用“陽光收養”智能化體系,優化自動初步篩選機制,收養工作更智慧、更透明。

  服務發展大局 彰顯民政擔當

  民政連著民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責無旁貸。廈門民政在融入發展大局中體現更大擔當,以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持續助力經濟建設、兩岸融合、安全穩定等中心工作。

  今年來,廈門市推動養老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培育銀發產業經濟新增長點。民政部門會同多個部門積極打造“銀發旅游列車”目的城市或途經城市。統籌健康、家政、物業、軟件等資源,拓展銀發經濟內涵。此外,有序推進鼓浪嶼婚姻登記中心等“甜蜜經濟”項目,吸引新人前來打卡,文旅融合新消費持續升溫。

  去年,民政部門先后完成馬鑾灣新城片區、翔安新城片區等600條余規劃地名確認,會同相關職能部門順利完成碼頭更名、機場命名等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廈門民政持續創新服務兩岸融合發展,完善台胞在廈社會救助制度保障。探索涉台社會組織規范活動機制,支持台胞參與社會組織建設。加大兩岸婚戀、婚俗活動舉辦力度。在同名村文化交流活動中,兩岸老人共話鄉愁、共品茶韻,推動文化認同。依托“海峽兩岸老年用品展銷中心”促進兩岸企業加強交流合作。

  聚焦社會組織、慈善事業、養老服務、殯葬、婚介等重點領域,探索建立健全相關服務標准,推動行業監管與優化服務互促互進。針對監督管理體系建設、日常監管等民政工作短板,履行民政主體責任和行業主管部門職責,探索構建全覆蓋、全鏈條、穿透式的聯合監督管理體系,實現民政治理現代化。

  

  八大行動 今年廈門民政工作這麼干

  政治引領筑基 鍛造硬核民政鐵軍

  堅持把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根本遵循,建立“知、督、促”閉環落實機制,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開展“奮力拼搏、奮勇爭先”專項行動。實施干部“政治三力”鍛造工程,通過輪崗交流、實干實績考核等機制,打造政治過硬、業務精通的民政隊伍。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建立風腐同查同治機制,深化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精准施策強支撐 構建老齡友好格局

  聚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建立老年人口動態監測體系,定期發布全市老齡事業發展公報,為政策制定提供“數字畫像”。開展“十四五”規劃終期評估與“十五五”前瞻研究,重點布局“智慧養老”“醫養結合”等創新領域。

  實施“新時代銀齡行動”計劃,搭建老年人文體、教育、交流平台,推動老齡事業與產業發展雙輪驅動。創新“鷺鄰享老”智慧康養模式,年內建成5個街道級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提升30個長者餐廳,構建“15分鐘養老圈”。開展“老年友好社區”提質擴面行動,積極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吸引國內知名養老企業落戶廈門。重點推進高端養老產業集聚發展,培育康養旅游、智慧養老等新興產業。實施“適老化改造”三年計劃,年內完成2000戶困難家庭改造。

  救助體系升級 織密民生保障網絡

  完善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救助辦法和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匯集教育、醫保、人社、殘聯等多部門數據,將5萬多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自動比對預警,實現困難群體“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創新社會救助“點線面”工作法,穩步推進社會救助提質增效,低保對象逐年增加,累計增幅55.1%,工作法獲評2023年民政部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深化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打造“資金+物質+服務”三維救助模式。建立鎮(街)民政服務站,打造社會救助服務陣地,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提供“一戶一策”精准幫扶。在全省率先設立“一老一小”慈善關愛基金和社區慈善基金,打造“近鄰黨建+社會救助”、社會救助流動驛站等服務品牌。創新開展“微心願”行動,廣泛征集困難老年人微心願,發動愛心企業認領幫助圓夢。

  建立低保標准與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挂鉤、與最低工資標准銜接的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完善臨時救助“快速響應”機制,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眾實施“先行救助”,筑牢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線。

  兒童關愛服務提質 守護未來希望之光

  實施“特殊兒童關愛提升行動”,建立“一人一檔”動態數據庫,對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群體實行“紅黃藍”三級風險評估。深化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全面推進精神素養提升、監護提質、精准幫扶、安全防護、固本強基等五方面工作。

  深化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試點,在湖裡區打造全國示范樣板。實施“福蕾行動計劃”升級版,培育10家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為流動兒童、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提供個性化服務。

  推進市社會福利中心兒童福利院轉型升級,建設集養育、醫療、康復、教育於一體的高質量區域性兒童福利機構。實施“陽光收養”提升工程,建立收養家庭定期回訪機制,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

  社會事務機制創新 提升民生服務溫度

  深化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全鏈條監管”新模式。推廣海葬、樹葬、花壇葬等生態安葬方式,推動完善綠色生態安葬獎補政策。統籌建設公益性公墓,推動殯葬服務回歸公益,讓生命回歸自然,讓殯葬服務更有溫度。

  打造“山盟海誓”婚姻登記品牌,在鼓浪嶼建設全省首個5A級婚姻登記中心。創新開展“婚俗文化周”活動,推廣“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實施“婚姻家庭輔導提升計劃”,建立專業化輔導隊伍。

  深化“兩岸一家親”行動,建立涉台社會組織聯絡站,為台胞提供“一站式”服務。創新開展“同名村尋根”等活動,推動兩岸民政領域深度融合發展。

  社會組織強賦能 激發基層治理新活力

  實施“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專項行動,以清理“逾期未換屆”社會組織為抓手,加大社會組織風險隱患排查力度,推動社會組織“源頭治理”。重點培育樞紐型、公益類社會組織,讓社會組織在民生服務中唱主角,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等重點工作。

  實施“福行樂善”計劃,支持愛心企業、熱心人士創辦慈善組織或在各類慈善組織捐資設立冠名基金,重點培育服務民生保障領域的慈善組織。以中華慈善日為契機,創新宣傳方式,組織開展“慈善+救助”主題宣傳月活動﹔開展“慈善+救助”“慈善+扶老”“慈善+助弱”等系列活動,助力提升各類困難、特殊群體生活質量。

  進一步規范社區社會組織備案管理工作,有效發揮社區社會組織積極作用,持續開展“鄰裡守望”志願服務,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具活力。

  區劃地名管理提升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嚴格落實上級關於行政區劃調整的政策要求,穩慎有序推進符合條件的鎮街行政區劃優化調整。會同泉州市開展市間縣級界線第五輪聯合檢查,著力防范化解邊界糾紛,加強平安邊界建設。

  加強地名文化宣傳保護,推進地名文化進學校、進社區,講好地名故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地名文化研究,加強對地名申報工作的指導,嚴把地名審核關,提升地名命名水平。

  持續推進“鄉村著名行動”,加大城中村和鄉村道路命名力度,及時通過小程序完成興趣點和地名的採集上圖。推動區劃地名元素融入鄉情館、村史館等基層服務場所。規范設置地名標志,全面提升鄉村地名建設水平,助力鄉村振興。

  護航全面深化改革 夯實民政發展根基

  加快推進《廈門經濟特區社會救助條例》《廈門市地名管理條例》等立法進程,建立覆蓋民政全領域的法規體系。實施“八五”普法提升行動,開展“法治民政”主題宣傳,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建設“鷺鄰享老”智慧平台,實現養老服務“一網通辦”。深化“互聯網+監管”模式,建立民政服務評價體系。實施“數據賦能”工程,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推進福利彩票銷售,創新渠道建設和銷售點位分布,深化公益宣傳,在現有基礎上繼續開展“福彩公益驛站”建設。(文/記者 翁華鴻 通訊員 張繼斌 圖/受訪單位)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