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勞模工匠助教行 探路協同育人新生態
2025年05月01日10:17 |

會“跑馬拉鬆”的人形機器人、能互動的智能小夜燈……近日,在廈門市教科院附屬小學“思鷺向前 匠心筑教”勞模工匠助教行啟動儀式上,廈門理工學院副教授任剛用鮮活教具點燃課堂,讓學生們直呼“科學原來這麼酷”。
廈門理工學院“勞模工匠”授課現場。廈門理工學院供圖
作為全市12名“特聘講師”主力軍,廈門理工學院王剛、周承仙兩個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推出7門“金課”,覆蓋人工智能啟蒙、福獅文化創新等前沿領域。這些課程以“技術+故事”重構課堂——在《智能車與人工智能》課上,學生親手編程讓模型車避障﹔《植物藝術家》則將3D打印技術與傳統插花結合,讓美育扎根生活。
依托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該校組建起由全國模范教師、市數字工匠等組成的“紅色智囊團”。黨支部創新“強國行”專項行動,今年已走進廈門外國語學校等10所中小學,將北斗衛星通信原理、海洋裝備設計等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基礎教育課程。
“我們正構建‘高校支部引領、教師團隊賦能、基礎教育共享’的新生態。”廈門理工學院全國示范性勞模和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負責人王剛介紹,通過專題講座、跨學段教研等形式,該校已將300多課時特色課程輸送至中小學,惠及學生超5000人次。目前該模式獲廈門市教育局重點推廣,計劃年內覆蓋30所中小學,為廈門“大思政課”品牌注入高校智慧。(唐紅波)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