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智算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多邊形”人才?

——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戰略規劃處負責人聶正標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5年05月01日21: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隨著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智能算力日益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以及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當前,中國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來為新興智算產業提供支撐?又將如何構建智算人才生態?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期間,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戰略規劃處負責人、高級經濟師聶正標。

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戰略規劃處負責人聶正標。主辦方供圖

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戰略規劃處負責人聶正標。主辦方供圖

記者:數字時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算力的需求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請您介紹一下,當前智算產業面臨哪些關鍵挑戰?什麼樣的人才能擔此重任?

聶正標:目前,智算產業主要有三方面的挑戰:一是技術迭代與產業擴張速度極快,大模型訓練需高性能硬件與多技術協同,智算從業者需兼具硬件架構與算法優化能力﹔二是技術自主化、國產化需求迫在眉睫﹔三是智算場景多樣性與技術適配復雜性,不同模型對算力平台需求差異大,需靈活設計能力。

因此,行業亟須構建覆蓋戰略決策、技術攻堅、場景落地與資本運作的全鏈條人才生態。我認為,重點需要以下五類綜合型、復合型人才:

一是市場投研分析人才,即戰略決策團隊。需要具備宏觀視野與金融實操能力,精准預判行業趨勢,統籌資源調配並優化資金結構。

二是智算中心設計人才,即整體規劃設計者。需突破傳統思維,融合綠色能源技術、彈性擴展設計,平衡經濟可行性與“雙碳”目標。

三是智算IT組網與運維人才,即IT技術人員。需掌握異構計算環境優化、模型與硬件協同調優,從設備維護轉向技術整合。

四是智算消納場景開發人才,即綜合性商業人才。應兼具技術與行業洞察,推動算力在制造業、醫療等傳統產業的價值轉化。

五是融資或資產資本化人才。應精通金融工具與產業特征,助力重資產項目融資並降低風險。

記者:您很重視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什麼?

聶正標:因為智算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傳統單一領域人才難以滿足其發展需求。我認為這種復合型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因為技術復雜性要求跨領域整合能力。智算產業涉及高性能硬件、異構計算環境、算法優化、多模態平台協同等多元技術棧。例如,IT組網與運維人才不僅需精通硬件維護,還需掌握模型壓縮、國產芯片適配等跨技術能力,以適應行業需求。在實際的應用生態建構中,往往需要同時推動國產芯片研發、軟件框架適配及開發者社區構建等多個維度的工作,這是單一技術背景的人才難以實現的。

二是因為場景落地依賴跨界協同與行業洞察。智算消納場景的開發人才必須同步了解技術與行業。比如,在醫療領域,需熟悉AI模型訓練需求與醫療數據合規性﹔在制造業,需平衡算力成本與生產效能。這樣的復合能力,是算力價值轉化的關鍵。若缺乏跨領域協同,算力資源可能僅停留在實驗室或互聯網巨頭內部,難以滲透至傳統行業,導致產業升級滯后。

三是因為戰略決策與資源整合需全局視野。戰略決策人才需同時掌握國家政策導向、金融工具及技術趨勢預判能力。例如,在西部綠電資源與東部算力需求間實現高效調配,需綜合能源成本、技術可行性及資本運作能力,這時,單一金融或技術背景難以勝任。

記者:在您的工作中對於培養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方面目前有哪些成果?未來將如何強化這方面工作?

聶正標:我所在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直屬事業單位,我們的重點任務就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任務等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領軍人才培養開展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

我所負責的戰略規劃處重點圍繞算力、人工智能、“雙碳”等領域,開展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領軍人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領軍人才培育方面,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懂政治、講政治﹔洞悉大勢,有戰略思維﹔謀創新,有集成創新能力﹔懂技術,有科技引領思維﹔懂行業、懂產業﹔懂應用﹔懂管理﹔有國際視野的“多邊形人才”。

去年以來,我們做了一些實踐探索。比如2024年6月,我們中心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在貴州省貴安新區舉辦了政府側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專題培訓會”。130多位來自八大算力樞紐節點的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本次培訓,深入探討了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建設的戰略意義、工作思路、技術應用及面臨的問題挑戰。

今年的1月和2月,我們在北京市,安徽省蕪湖市、合肥市舉辦了企業側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高級研修班。通過系統化培訓,切實提升各類經營主體的政策把握能力、協同發展能力、技術創新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和實踐落地能力等,培養算力產業的領軍人才。

此外,我們會針對性要求培訓學員中的領軍人才“種子選手”,定期召開更具針對性的小范圍研修和辯論,邀請行業頂級的企業家、科學家、產業鏈核心關鍵人員和主管政府領導,圍繞正反面案例開展討論,或圍繞可能遇到的難題進行沙盤推演。

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對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從培訓理念、培養體系、人才畫像等多方面進行深入思考,打造產業研用一體化培養模式。同時,持續開展創新實踐,將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創新結合起來,不斷總結經驗,形成系統實踐方案,以終為始,緊盯培訓效果。建立訓后跟蹤機制,定期評估人才培養實際成效,推動優秀實踐反哺培訓優化,形成產學研用互促閉環。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