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數智時代,何以樹人?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5年05月02日11:0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這是一個被“數字”改變的時代。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來,深入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一部智能手機,一輛網聯汽車,一個“學貫古今”的AI助理,信息時代的“新三樣”幾乎能解決生活中大多數“問題”。

當生成式AI重構產業邏輯,當數據成為新生產要素,人才作為數字大廈的基石,有了全新的使命。“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成為時代課題。

近日,記者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數字人才培養”分論壇上,採訪了來自高校、業界的多位專家學者,探尋“答案”。

數字人才培養分論壇。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數字人才培養分論壇。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斜杠人才”,一將難求

數智時代,缺什麼樣的人才?

國家數據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榮輝認為,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高端技術人才尤其AI底層技術開發、算法優化等領域的人才,另一種是既懂數字技術又具備經濟管理、產業洞察力復合型人才。

這一結論在當天的探討中成為共識。

懂技術、有高度、能創新的“斜杠人才”為何稀缺?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系講席教授陳鬆蹊指出,“課沒上好”是一個原因。課程設計尚未跟上“融合”大潮,受限於學科壁壘,導致復合人才在教育供給端就出現斷層。

多位來自高校的專家教授也結合自身教育經歷展開分析:教師隊伍沒有跟上節奏,課程更新滯后於產業導致供需錯位,產教融合深度不足導致“紙上談兵”等多重因素,造成復合型人才短缺的教育痛點。

那麼符合時代需求的數字人才該如何培養?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孟天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出三種層面的培養模式。“高等院校重點培養基礎研究型人才,主攻‘0到1’的突破﹔技術轉化型人才,做‘1到10’的產業落地﹔而‘10到100’的規模化應用,則需要產業應用型人才,這部分還需要靠大面積職業教育,以及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來實現。”孟天廣以福建為例表示,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數智時代的質變需要兼顧產業創新和規模化應用,從而適應區域產業發展需求。

“沉浸式”熏陶,融合培養“破題”

在一些高校,探索已經開始。

試水AI+教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清華大學為2024級本科新生配備AI成長助手。據了解,這一助手會以微信小程序形式,提供24小時在線服務涵蓋智能問答、學業智取自測、選課建議等功能。

課程設計上,清華大學設置了100多門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試點課程,推動AI賦能的模塊化課程建設。新成立的至善書院,嘗試打造文理交叉的特色課程體系,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國際政策等社會科學的基礎上,結合統計學等理科學科融入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開拓新興的交叉方向。

無獨有偶,首都經貿大學也全面升級了培養方案,將人工智能納入通識課。“每個首經貿學生至少要學兩門人工智能導論課和經貿數字素養的通識課。每個專業開發不少於三門‘AI+’專業的課程。這樣就形成了‘通識+專業’一體化數字素養培育機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吳衛星介紹,該校已有十個數字化轉型試點專業,今年年底將完成全部專業100%數字化的轉型。

圓桌對話現場。主辦方供圖

圓桌對話現場。主辦方供圖

為了讓人才培養既接“技術天線”又接“產業地氣”,應用端也創新了培養思路。

“我們把全集團大數據人才、人工智能人才和做經濟分析人才整合起來,於是有了中國聯通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研究院。”聯通數據智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海鋒告訴記者,聯通數據智能有限公司現有1100余人,平均年齡31歲,碩博佔比49%,技術人才佔87%。

“隻懂技術不行,得懂行業。”陳海鋒以聯通的經濟運行團隊為例介紹,經濟學專業的人員和數智技術人員比例達到1:1。“人才融合機制是我們應對產業數字化痛難點的創新。現在我們也嘗試把網聯場景打開,讓數據科學家、人工智能科學家‘戰場練兵’,統籌現場需求和技術實踐。”陳海鋒說。

需求導向的企業“以戰代練”,能有效解決“紙上談兵”的困境。也有不少企業與院校合作,形成雙導師機制,學業導師與實踐導師協同,讓人才培養避免“瘸腿”。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培訓中心戰略規劃處負責人聶正標用“把教育鏈建在產業鏈上”來概括他所理解的融合培養方式。

基於為國家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任務培養復合型、管理型、領軍型人才的經驗,聶正標認為,應用好產業場景、科研場景、管理場景、應用場景,讓人才通過案例和反饋調優訓練,從而實現把自己的能力運用在實際中。

科技向善,百年樹人

透過對話,記者發現,數智時代,“樹人”關竅在融合,政產學研用融合是數字人才培養的大勢所趨。站在技術的十字路口,所謂“AI+”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圖景?

在採訪中,多位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破除“文科無用”的思維藩籬,關注“人”的價值。

“北京大學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鬆純提到過一個概念,叫為機器立心,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孟天廣指出,“為機器‘立心’的應該是人文社科,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強調AI時代的教育要更為重視人文社科,因為它決定著AI發展的內在倫理和價值取向。”

孟天廣認為,“文理”的跨界融合在未來將變得稀鬆平常。算法使用會在迭代中簡化,人們會以人文洞察發現社會需求,以學科交叉理解社會規律,再用數字化、編程化思維去探尋解決方案。“要明確的是,人工智能最終還是要為人服務,這是終極目標。”孟天廣說。

社會治理需要人文思維,“為機器立心”,不僅是個技術目標,也可以將其視作一種哲學宣言。談及可預測的數智未來,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永恆的關鍵詞是“科技向善”。

“展望未來,數智會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效應疊加下,實現優質數字資源的普惠供給,提升服務效能,比如在線教育、政務一網通辦等。另一方面,那會是一個‘人類主體性+’的智能社會,人工智能發展中將嵌入鮮明的人文價值基因。”楊永恆預測,在經歷“百團大戰”和“野蠻生長”之后,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產業和市場會在大浪淘沙中走向理性和規范。

科技向善如何實現?楊永恆認為,要從技術、機制和網絡社會空間等多維層面進行規范,這個過程必須立足人的發展,尊重人的主體性,堅持以價值理性駕馭工具理性。“未來的教育需要強化技術人才的人文素養培育,形成‘科技倫理-商業道德-社會價值’的平衡和協同。從推動數智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如果說工科是通過技術創新為社會提供前進動力,那麼人文社會科學則是要思考和尋找社會前進的方向,確保數智技術的發展符合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和價值。”楊永恆說。

楊永恆表示,這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恆的教育和積累,以及政府、教育機構、企業等多方形成合力。每個人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和數字化生存能力,以適應時代的快車道。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