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
十名大學生暢談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大家談)

![]() |
重慶市立信職業教育中心組織學生開展汽修實訓。 |
![]() |
中山大學大學生志願者(右一)在廣交會上為外商提供信息咨詢。 |
![]() |
陝西漢中市岳家嶺村,一列復興號動車組飛馳而過。 |
“希望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向全國廣大青年致以節日祝賀並提出殷切期望。
總書記的回信在廣大青年學子中引發熱烈反響。記者採訪了10名大學生,聽他們講述到西部、到基層,奮斗在生產、科研一線的故事,暢談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的熾熱情懷和責任擔當。
——編 者
支教西部
支教經歷是我人生的寶貴財富,多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王詩龍:最近,學校發布了新一年度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招募通知。火熱報名的同時,有師弟師妹聽說我曾參與其中到四川支教,就向我了解情況,一些同學想知道“能收獲什麼”,而我會告訴他們,不妨多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
記得支教時,有學生在作文裡寫道,“我隻在課本裡看到少年宮”,讓我觸動很大。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孩子們參與素質拓展的機會不夠豐富。為此,我一方面邀請北京的大學、中學師生為大山裡的學生上學科啟蒙課,開拓視野﹔另一方面,在學校成立模擬政協社團,與學生一起完成生態環保、心理健康等調研,鼓勵他們培養發現問題的習慣、探索創新的精神。
支教的經歷是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讓我更加明白青年的責任。盡管我們還在求學讀書,但可以選擇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成長在新時代,我和同學們見証了祖國發展的偉大成就,正在經歷民族復興的奮斗歷程,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學好知識、錘煉本領的同時,更要堅定理想信念、鍛造意志品格,在現代化建設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科研攻關
深耕基礎研究,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徐若航:高考填報志願時,我選擇了應用物理學強基計劃。一方面,我被物理學的簡潔優美深深吸引,了解到基礎研究是科技發展的源泉,對於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看到我國在芯片等領域被“卡脖子”,我心裡憋著一股勁兒,立志在基礎學科領域鑽研。
2020年起,我進入物理學院杜軼教授的表面物理與量子物質課題組進行科研訓練。杜老師經常對我們說:“一定要走自主研發這條路,把高端技術緊緊握在自己手中。”當前國際貿易形勢錯綜復雜,面對技術封鎖,中國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並在多個領域取得眾多成果。在我們實驗室,杜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開發出多個獨具特色的高端實驗儀器,目前已經應用於前沿的物理研究。
基礎學科是國家科技進步的原動力,凝聚態物理作為其中的重要分支,其研究成果能夠推動產業升級,助力國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目前,我的研究聚焦於高效光電催化劑的開發,結合二維半導體材料極高比表面積和極佳載流子遷移能力的特性,探索可用於能源供給、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的新型光電催化劑,而與之相關的基礎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站在實驗室的落地窗前,看著縷縷陽光為超淨間的設備鍍上金邊,我更加確信:深耕基礎研究,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我們青年科研人員將持之以恆,努力用量子物理解碼物質密碼,在原子尺度書寫當代中國的科技突圍。
自主創新
突破“卡脖子”技術,中國航天將邁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生羅元易:許多人在年少時就有航天夢,我也不例外。高考時我選擇了航空專業,希望有朝一日能為中國人探索宇宙盡一份微薄之力。
2020年,我加入了學校的航天顆粒阻尼減振研發團隊。初入實驗室時,老師們正在就大噸位火箭分離技術的瓶頸問題進行討論:長期以來,大噸位火工分離關鍵技術是制約我國大噸位空間設備建設的“卡脖子”技術。隻有掌握關鍵材料,才能實現真正的技術突破,我和團隊堅定了自主研發的信念。我的研究方向也逐漸清晰,專注於如何通過材料創新解決分離過程中的高沖擊問題。
在新材料新器件研發上,沒有先例可以參考,我們隻能從一個個配方、一項項算法破局,成為行業拓荒者。目前,我們研究的關鍵材料和技術,成功助力我國大噸位火箭比肩國外,相關產品廣泛應用在夢天、問天等載荷艙的飛行中。最近,項目成果還參加了青春之歌——全國大學生創新成果展,整個團隊的干勁更足了。
探索航天材料創新,彰顯著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從“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到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升空,歷史不斷証明,真正的進步源於自主創新。集中精力突破“卡脖子”技術,中國航天將邁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成果轉化
做好底層創新研究,期待科研成果能走出實驗室
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王耀:自從我走進浙大開啟本科學習以來,課上課后,同學們不時圍繞國際時事、科技前沿等話題展開討論。在理性的思維碰撞中,我深刻意識到,國際競爭不只是經濟層面的,也有科研實力的比拼,尤其體現在關鍵技術、關鍵材料以及關鍵設備上。
浙大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創新精神,我們學院打造了“材料學科思政庫”,一系列院士講座更為我推開了材料科學的大門。從本科參與超高真空外延技術研究,到如今深度學習輔助新型光電子器件研發,老一輩科學家的勉勵成為我在科研報國道路上的不竭動力。
一次課題組交流中,我察覺到人工智能在材料領域的應用潛力,可嘗試用深度學習重新“定義”光電子器件性能,為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尋找突破口。博士期間,我將研究方向錨定在深度學習輔助的新型光電子器件,期待學科的交叉融合能碰撞出新的火花。一方面,通過跨學科的設計思路,為傳統材料注入新活力,大幅提升器件性能,匹配產業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學科交叉有助於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和應用領域,將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做“會讀書的人”,更要做“會創造的人”。我將深耕新型光電子器件研發領域,在人工智能時代做好底層創新研究,期待科研成果能走出實驗室,更好地服務國家、融入時代。
扎根基層
讓油瓶子裝上更多中國油、飼料槽盛上更多國產豆粕
中國農業大學山東濟寧大豆科技小院博士生李文杰:起壟、播種、覆土,每每奔波在大豆試驗田裡,看到黃澄澄的豆莢、金燦燦的籽粒,每每與老鄉們促膝長談,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可,我心裡就感到特別踏實、很有信心。
黃淮海農作區是我國最大的夏大豆產區,提高該區域大豆單產水平對於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山東濟寧大豆科技小院,我一扎就是4年,年均駐站200多天。
協調管理60畝試驗地,參與布設30多個試驗﹔篩選大豆耐密高產品種、優化水肥管理、探究植物生長調劑噴施﹔組織現場會,帶動濟寧市任城區周邊大豆種植戶近100家……我全身心投入大豆大田試驗,隻因心中明白:必須減少進口依賴,要讓油瓶子裝上更多中國油、飼料槽盛上更多國產豆粕。
所有流過的汗水全都值得。經過試驗攻關,我們研究團隊創建了大豆豐產固氮增效綠色輕簡化栽培技術,集成了多個關鍵技術,為黃淮海夏大豆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科技小院示范田連續3年實現10畝連片大豆畝產600斤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土地不會辜負用心耕種的人。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更應該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扎根土地,交出一份綠色高產成績單,實現大豆穩定自給,還要繼續努力。
產教融合
越來越多中國品牌走向全球,感到自己的專業選擇更多元
重慶市立信職業教育中心汽車制造實驗與維修專業大二學生何應對:2020年中職剛入學時,我的專業方向還是燃油汽車維修,學習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機械部件等領域。這些年,全球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加快,越來越多中國品牌走向全球,我感到自己的專業選擇更多元。
這些年,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還以科技創新引領著全球汽車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我們學校創新了中、高職貫通培養路徑,精准培養行業緊缺的技術技能人才。學校所在的沙坪壩區也緊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幫助同學們對接新能源、智能化等產業,實習實訓、就業創業的平台和機會越來越多。在這樣的契機下,2023年參加高職轉段考試時,我決定從中職階段的燃油汽車維修,轉型為高職階段的新能源汽車高級維修。
這幾年,沙坪壩區相關部門協調對接,學校與新能源車企賽力斯的合作不斷深化,構建起一條鏈標准貫通、一張網課程融通、一盤棋平台聯通的一體化培養體系,破解傳統靜態性貫通培養與動態性產業需求失衡的問題。
得益於此,我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汽車維修”(師生同賽)比賽等,對賽力斯等部分車型的電氣系統、控制邏輯和故障診斷等進行了學習,熟練掌握了整車懸架系統、制動系統、行駛系統等結構邏輯和排故維修等技能,很開心最后拿了獎。
錘煉技能
實訓課上模擬過的案例實踐、應對方案,真的會用到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農淑儀:前不久,我在一家商貿公司實習,其中一項工作任務就是核對來自海外電商平台的訂單數據。這家企業在服務國際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通過提高單品溢價、優化供應鏈等方式,讓營收保持了整體穩定。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促使企業積極走出去。
這讓我回想起大二實訓課上模擬過的案例實踐、應對方案,真的會用到!國際商務單証、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電商操作實務……一門門課程歷歷在目。三年的專業學習,讓我面對實習時的新情況新問題更加從容。
這些年,學校鼓勵各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我們專業與企業一起開設新外貿數智融媒英才班,精准對接市場需求。去年春天起,英才班每周上一天課,產業導師教我們學會了在國外營銷平台綜合開展直播引流等知識和技能。
我在企業的實習收獲很大,從隻會“上架、開廣告、等訂單”,成長為研究政策、分析供應鏈的“多面手”。企業負責人是我們專業的學長,他常和我說:“青年創業者的責任,就是讓中國制造在風浪中站穩腳跟。”我感受到,每一個中國賣家的努力,都在為塑造中國制造的實力貢獻力量。
志願服務
我對同學說,去廣交會看看,八方來客就是最好的答案
中山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大一學生黃鹿:中國制造在全球市場影響力如何?外國客商怎樣評價中國產品?作為參加兩屆廣交會的志願者,我有深切體會。
今年第137屆廣交會開幕當天,我一大早就來到展館開展志願服務。開幕式后,展館裡頓時涌進大批外國客商。5個多小時,我幾乎沒有閑下來,咨詢展館布設、參展商品等信息的客商絡繹不絕。閉幕后我才知道,來了28.8萬名境外採購商,再創歷史新高。
一名法國電器採購商告訴我,自己參加廣交會10多次了,見証了中國電器走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而且依舊保持著物美價廉的優勢。
作為志願者,我很高興能夠參與這種全球性的商貿盛會。我國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供應鏈,外貿“朋友圈”日益壯大,完全有能力應對全球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
最近,同學們會討論到中國及世界經濟發展等話題。我對同學說,去廣交會看看,八方來客就是最好的答案,看新產品、新技術、新業態如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看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地與中國共享發展機遇。
實習實踐
自貿港建設為更多企業和個人帶來積極變化
海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大四學生林心怡:建設自貿港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探索,也是海南的重大發展機遇。我對自貿港的認識,始於專業課“自由貿易港概論”。老師介紹了新加坡、迪拜等不同的自貿港形態,並對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進行了解讀。我的認知漸漸清晰,興趣也越來越濃。
我參與過一項關於醫療健康產業的調研,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關注到: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實行“特許醫療”政策,引進國際創新藥械,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前沿醫療成果。調研中,有罕見病患者感慨,因為海南自貿港的開放政策,看到了求醫的新希望。這讓我堅信,自貿港建設將為更多企業和個人帶來積極變化。
目前,我正在海南省創新創業研究院實習,所在團隊主要為企業和政府提供智庫服務,為產業落地牽線搭橋。實習中,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享受到“雙15%”稅收優惠、加工增值免關稅等自貿港惠企政策。今年以來,團隊成功幫助一批企業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認定,能在自貿港建設中貢獻微薄之力,我十分自豪。
探索自由貿易港建設,彰顯我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決心。我們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相信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定會乘風破浪,穩舵前行。
國際交流
中國科技企業嶄露頭角,涉外知識產權保駕護航愈發重要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博士生黃智明:我曾在國內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工作。產品上市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知識產權、國際貿易環境對企業的重要性,也萌生了在知識產權領域深造的念頭。在完成法律碩士階段的學習后,我繼續攻讀知識產權學博士學位,開展服務企業出海的知識產權政策研究。
一次調研經歷讓我難忘——江蘇一家不起眼的工廠,幾塊拼裝板隔出了一間工作室,裡面是一台正在研制中的電子顯微鏡。合照時,因工作室面積太小,我們師生一行難以並排站立,這是我們在當地調研關鍵技術國產化時的場景。看到創始人不僅要打磨機械工藝,還要在外國“專利叢林”中硬生生蹚出一條國產之路,我們更堅定了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的想法。
在專業課上,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同學分享著各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進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司法實務部門和外國高校的專業人士也會帶來前沿動態。我們的課程也十分注重實踐,我和同學們經常就新能源汽車標准必要專利許可費率的計算方式等展開熱烈討論,也常常在英文模擬法庭上進行幾番攻防。
如今,越來越多中國科技企業嶄露頭角,涉外知識產權保駕護航愈發重要,這對我們的學習和未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面對國際競爭,要錘煉自身專業技能,守護好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合法利益,在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
(本報記者吳丹、姜峰、程遠州、黃超、丁雅誦、吳月、閆伊喬、曹文軒、張雲河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