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場論壇,一份倡議  嵐台共繪海洋珍稀生物保護“藍色畫卷”

2025年05月12日15:00 |
小字號

近日,嵐台海洋珍稀生物保護及利用發展論壇在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舉行,兩岸科研機構、企業代表與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共筑藍色夢想——海洋珍稀生物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共謀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之路。

加強兩岸生態保護協作,對維護中國鱟、石珊瑚等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意義重大。本次論壇旨在搭建兩岸智庫交流平台,凝聚保護共識,探索建立創新模式,以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共同開啟兩岸海洋保護合作的新篇章。

論壇期間,與會代表共同簽署了《嵐台海洋珍稀生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共同倡議書》,明確強化科學保護、規范資源利用、深化兩岸協作、推動公眾參與四大行動方向,為今后的合作與保護工作指明了具體路徑。

在主旨報告分享環節,兩岸代表聚焦前沿成果,共話保護與開發,為兩岸海洋經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本次論壇主旨報告環節共有10名兩岸代表作主題演講,涵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創新等領域。其中,平潭特色資源開發備受關注,《平潭海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平潭島海域漁業資源現狀》等報告系統梳理區域海洋資源家底,為生態養殖與產業升級提供科學依據。此外,中國鱟保護也成為兩岸代表分享的熱門話題。

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工程師陳志在《中國鱟規模化繁育與資源養護技術》報告中披露,經過十余年技術攻關,該所已突破中國鱟規模化繁育關鍵技術,實現4至5齡苗種穩定培育。“下一步,我們計劃將大規格苗種投放至海區進行生態修復,這對物種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陳志表示。

台灣中山大學海洋永續推動研究中心研究員施宜佳則以《台灣海峽三棘鱟種群遺傳結構的研究》為題,系統闡述了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托論壇搭建的學術交流平台,兩岸代表可就珍稀物種保護開展深度對話,共同提升相關研究的系統性與實踐成效。”施宜佳說。

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副院長陳銘指出,平潭因台而設、因台而特,在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中肩負著特殊使命。論壇旨在搭建常態化交流平台,通過技術共享、人才互通、聯合研究,推動海洋珍稀生物保護取得突破,並探索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平衡的新路徑。接下來,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將通過舉辦不同主題的海洋資源保護論壇、聯合考察、學術交流會等活動,推動兩岸海洋保護事業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陳夢菲)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