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演示、化學實驗、VR體驗……福建這場防震減災研學活動科技感滿滿

人民網福州5月12日電 (李唯一)“遇到地震,我們第一時間需要保持冷靜、就近避險、震后撤離。”福建地震台高級工程師周施文對來訪的學生們說道。
今年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當天,福建省地震局主辦了“智慧防災,共筑地震安全防線”科技研學活動,來自福建經濟學校、福建省郵電學校的40余名學生經歷了一場科技感滿滿的學習之旅。
5月12日,福建省地震局主辦“智慧防災,共筑地震安全防線”科技研學活動,40余名學生現場感受地震預警背后的“科技力量”。人民網 李唯一攝
走進福建省地震局應急指揮中心,實時更新的預警數據、色彩斑斕的地圖遍布於不同的顯示屏。同學們認真聆聽周施文的講解,時不時拋出問題,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學習防震減災知識,深入了解福建省地震系統的科技創新成果。
介紹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時,周施文說,“它能夠基本精准地測定地震的震中位置、發震時刻、經緯坐標、震中距、震級等信息,並於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出預警。”
來自福建經濟學校、福建省郵電學校的40余名學生走進福建省地震局應急指揮中心。人民網 李唯一攝
據了解,早在2011年,福建省地震局就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技術系統,並於2018年在全國率先正式對社會提供地震預警服務。
目前,福建地區的微信用戶隻需在微信內搜索“福建地震預警信息服務”小程序,點擊“開啟地震預警”,並允許“地震預警通知”與“獲取位置”,成功添加關注地后,就能開啟地震預警服務。
“當前,通過水化學觀測進行地震前兆觀測預警的效果較好。在對地下水的離子濃度、氫離子濃度指數、電導率等化學特性開展連續觀測后,能夠發現它們的變化與地震的關系。”福州地震監測中心站工程師黎己余表示。
伴隨黎己余的介紹,同學們已然圍坐在一組實驗設備周圍,目不轉睛地見証一場現場版的地震前兆觀測實驗——水化學實驗。
福州地震監測中心站工程師林稚穎說,“通過以往震例分析,水化學觀測測項具有較好的映震效能。開展地下水的離子濃度、氫離子濃度指數、電導率等化學特性開展長期連續監測,對地震監測預報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地震前兆觀測實驗。人民網 李唯一攝
研學活動的最后一站,同學們來到虛擬現實體驗區,在福建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工程師蘇思穎的指導下戴上VR眼鏡、體驗地震VR系統。
期間,同學們手腳靈活移動、眼睛左顧右盼,不時蹲下、匍匐,仿佛真正置身於震區之中。“這裡遇到傷員,要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幫他包扎一下。”“這裡比較狹窄,不蹲下可能過不去。”“這裡要走樓梯,一定不能乘坐電梯。”……一場生動的實踐,讓同學們在“專屬講解”下學習地震逃生技能。
如今,地震相關的虛擬現實技術已應用於福建廈門、泉州、三明等地,越來越多的人在家門口的科普館、地震局就能模擬地震感受、掌握逃生技能。
學生戴上VR眼鏡模擬地震逃生過程。人民網 李唯一攝
據悉,本次研學活動以40余名學生的地震科技研學為主線,同步設置“智慧防災觀察室”,邀請地震專家實時解讀科技熱點,聯動福建省地震局全新業務大廳、福建省海洋地震觀測中心及永安科普研學基地,展示海洋探測成果與監測設備演變,帶領公眾了解福建地震監測預警與防災減災技術。此外,活動還同步推介“福建地震信息服務”微信平台及地震預警小程序,幫助公眾獲取實時地震信息與科普資源,提升全民防震減災意識。
科技進步增強了人類應對自然災害的底氣。“讓我印象最深的是VR體驗環節,戴上VR眼鏡,就像真的在震區一樣。”福建經濟學校學生李暢在研學活動后表示,“通過這次體驗,我學會了許多地震求生技能,還知曉了地震預警的原理,希望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告訴我的親朋好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