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走進晉江市醫院護理團隊: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基礎護理到“全人全程”的護理實踐

2025年05月14日09:39 |
小字號

在晉江市醫院(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有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團隊。她們,就是奮戰在護理一線的“白衣天使”。多年來,這支護理團隊堅持以人文關愛為根基、以患者安全為目標、以優質服務為導向,守護群眾健康,累計收到患者錦旗、表揚信500多面(封)。

今年1月,“2024年度公立醫院新文化建設典型案例”遴選結果公布,晉江市醫院護理部獲評“精進篤行 文化強基”典型案例科室。據不完全統計,該護理部已先后獲得市級以上榮譽55項,其中國家級榮譽7項、省級榮譽6項。

在第114個“5·12”國際護士節之際,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支800多人的護理隊伍,看她們如何實現從“以疾病為中心”的基礎護理到“全人全程”的護理實踐。

環境革新:從擁擠病房整潔有序的護理空間

走進晉江市醫院任意一個護理辦公區域,干淨、整齊是最直觀的印象——辦公桌上,物品擺放得井然有序﹔文件櫃按藍、綠、紅三色區分文書類型﹔垃圾桶內的廢棄物不超過桶高三分之二﹔更衣櫃內護士姓名牌與個人物品分區明確……

同樣,在該醫院的任一病房區域,病床總是擺放得整整齊齊,床單被罩干淨整潔,衛生間的地面干燥清爽,走廊角落擺放的植物四季常青……

晉江市醫院護理辦公區域環境整潔。晉江市醫院供圖

晉江市醫院護理辦公區域環境整潔。晉江市醫院供圖

晉江市醫院護理團隊深知整潔的環境對患者的重要性,在全院范圍內推行以“整理、整頓、清潔、規范、素養、安全、節約”為主要內容的“7S”精細化護理管理改善項目,為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打造安心的就醫環境。

早期舊院區病房擁擠嘈雜,患者家屬常因床位緊張席地而坐,十分窘迫﹔如今,歷經兩次搬遷擴建,醫院病房面積擴大3倍,空間整潔有序……一系列就醫環境的改善,不僅在於硬件的升級,也得益於一套科學、規范的護理管理體系。

多年來,在醫院黨委的領導下,護理部實施三級(院—科—病區)護理垂直管理體系,先后梳理制定了全院性通用護理質量指標24項、專科護理質量指標52項、護理管理制度79項、重塑護理行為規范20條。

這些細致規范的制度要求,讓護理人員有了更規范的行為准則和技術操作標准。與此同時,科護士長每月還會對重點環節質量進行不定期抽查,護理部每季度進行護理質控重點問題跟蹤督查。

“本月發現了哪些新問題?”“重點、難點問題是否解決?”……護理部管理層定期圍坐一起,就護理管理工作進行溝通交流。參加人員充分發表意見,通過綜合討論分析后,制定出改進措施及解決方案。護理部主任陳川珍表示,定期的深入研討,不僅讓團隊及時看到工作上的不足,同時通過交流、反饋、總結,也讓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長足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該醫院每年定期舉辦“7S管理評比大賽”,通過現場查看、疑點反饋、亮點採集、聽取匯報等方式,深入檢查考核、驗收成果﹔組織開展“一科室一品牌”創建活動,總結各科室個性化護理亮點。此外,每到年底,全院護理團隊還會再進行一次護理成果匯報大評比。

一系列活動的舉辦,不僅為各個科室病房提供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的平台,各護理團隊也從比賽中找到改進護理服務的方向。據統計,該醫院開展基於質量指標的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活動以來,推動各類護理質量改進項目164項,累計優化和再造流程68項,創新小改進145項,獲批實用新型專利28項。

形象重塑:從“燕尾帽”到專業守護者的蛻變

潔白的燕尾帽象征著護士職業的崇高、聖潔和榮譽。但在臨床工作時,燕尾帽也帶來了一些不便:搶救時帽子容易滑落、輸液時帽子容易碰到藥液、容易二次感染等。2017年,晉江市醫院積極響應護理改革號召,取消傳統燕尾帽,改為簡潔的圓帽或發髻﹔同時,將傳統的長款護士服改為短款上衣與長褲的分體搭配,使護士的整體形象更加精干利落、朝氣蓬勃,工作起來更加方便靈活。

“脫帽不脫崗,脫帽不脫禮,脫帽不脫志,脫帽不脫心。”回想起脫帽換裝時的感受,該醫院產科護士長施麗泳說,戴與不戴,改變的只是形象,不變的是她們為患者服務的初心。

雖然脫下了燕尾帽,但醫院對護理人員也有統一的禮儀要求——全院護士規范佩戴胸牌,短發前不過眉、側不過耳、后不過肩,長發需佩戴統一的頭花網發飾,兼顧整潔美觀與操作便利﹔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配置高風險藥物等特殊工作崗位的護士,仍須繼續佩戴一次性醫用圓筒帽,並遮住全部頭發。

而這樣的禮儀要求,從護士踏入工作崗位的第一天就開始了。“我們的職業禮儀培訓是從‘娃娃’抓起的,新人入崗前就會有一系列的培訓。”陳川珍表示,護理工作是醫療服務的“第一窗口”,護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就醫體驗,更承載著醫院的溫度與形象。

多年來,該醫院護理部先后邀請院內外專家開展教學,指導護理人員在著裝、配飾等方面做到自信、大方、得體,教授站姿、坐姿、蹲姿、行姿、電話溝通等方面的禮儀,讓其做到行為舉止穩重、優雅,符合職業特點及場合。同時,該醫院還募集禮儀核心小組成員15人,組織開展禮儀文化活動12次,形成院內內訓師團隊。

為了進一步提升護士良好職業風貌,該醫院還在每個護理單元的更衣間挂上儀表規范圖片,督導規范應用於日常工作中,讓規范禮儀成為職業本能。

理念革新:從“基本護理”到“全人全程”的人文關懷

近日,產婦洪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於晉江市醫院順利完成分娩,誕下一名健康的寶寶。期間,洪女士充分感受到了科室護理團隊服務的細致入微和專業。

“從一開始的門診,到入住病房待產,再到后期的隨訪,每一個環節都做得特別好。”洪女士說,每次到醫院婦科,她總能看到微笑挂在每個醫護人員臉上。醫護人員關切的問候、輕柔的話語、嫻熟的操作、全心全意的服務,讓她整個孕期都感到舒心、放鬆。特別是生產出院后,醫生和護理人員還會定期隨訪,了解她的康復、飲食、活動等情況。這些舉措都讓洪女士對醫院服務的滿意度、好感度不斷提升。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正是從每天、每刻、每分為病人服務的小事中來。陳川珍表示,近年來,晉江市醫院堅持以人文關愛為根基、以患者安全為目標、以優質服務為導向,倡導“全人全程”的人文關懷理念,不斷創新優質服務舉措,真正把制度承諾從牆上“請”下來,讓優質服務從文件中“走”出來。

從護士入職之初,該醫院就開始潛移默化地灌輸這樣的服務理念。醫院多次組織模擬角色演練,創設多個情境與實踐,讓護士以“患者視角”親歷具體的護理工作項目,從而提升新入職護士的同理心、共情能力及責任意識。

此外,該醫院還鼓勵護理人員主動服務,發揮創新思維,摸索優質護理服務“金點子”。基於特殊的新生兒需要照射X線,護理人員便自制約束袋,其可將新生兒的四肢及腦袋進行固定,讓新生兒能夠更安全舒適地進行拍攝,達到減少輻射、一次性拍片成功的效果﹔重症監護室內的吸痰裝置結構復雜,醫護人員在日常感控消毒、診療護理時常常感到不便,她們便集思廣益,設計出裝置結構一體化、便於臨床操作的吸痰設備……據統計,僅2021年至今,護理團隊已累計獲得62項實用新型專利。

“在以往的觀念中,病患出院后,護理服務就基本完成。但很多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及老年群體,對居家健康照護存在持續需求。”陳川珍介紹,為切實解決患者居家康復“最后一公裡”難題,醫院推進延續性護理服務,將原本在院內才能提供的護理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為出院及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門護理服務。

價值升華:從“打針發藥”到專科專家

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對護理工作專業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護士再也不是傳統觀念裡隻會單純打針、發藥的人員,而是“身懷技藝”的專業人士。

“很感謝尤護士,要不是她,我都睡不好覺。”近日,晉江市醫院血管外科的副護士長尤春懷通過中醫適宜技術“穴位貼敷治療法”,成功緩解患者彭先生的頑固性便秘,受到彭先生的連連稱贊。

原來,彭先生因車禍致創傷性腎破裂等復合傷。術后康復治療期間,他出現反復腹脹、便秘等情況,嚴重影響了睡眠及生活質量。在患者對症口服用藥及腸道用藥等治療未果后,具有豐富中醫護理經驗的尤春懷提出,採用穴位貼敷技術輔助治療,最終成功緩解了患者的症狀。

護理專家現場指導。晉江市醫院供圖

護理專家現場指導。晉江市醫院供圖

為了讓護理更“專”,晉江市醫院下足了功夫。

該醫院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的方式,邀請來自上海六院、國家護理中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樹蘭醫療等單位的國內知名護理管理專家,分別從護理標准化建設、臨床服務、質量控制等角度,為護理人員開展授課培訓,通過“傳幫帶”“薪火相傳”等模式,傳授護理技能經驗及創新服務意識。此外,該醫院還先后派遣護理后備干部及護理骨干到省內外知名醫療單位進修,主動學習先進的護理技術、護理理念及護理管理能力,提高護理服務品質。

值得一提的是,該醫院定期開展“一科一品”護理特色品牌創建活動,打造“技術有高度、服務有溫度、管理有深度”的護理品牌,進一步深化護理服務內涵。例如,骨科護理團隊提出“知足常樂,步步為贏”,通過社區科普網絡,“糖尿病一體化門診”、線上科普矩陣和MDT多學科協作,構建糖尿病足患者“預防—護理—自護—協作”全周期專科管理體系﹔多個護理團隊聚焦或結合穴位貼敷、耳穴壓豆、熱奄包技術、腹部按摩、五行音樂療法等中醫護理適宜技術,對腫瘤患者嘔吐、創傷患者疼痛、骨折患者便秘等痛點進行需求疏導,讓患者感受到護理服務的溫度,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此外,該醫院還舉辦“當崗位能手,做技能標兵”護理技能競賽,強化個人護理技能的持續提升﹔每月開展兩次科研沙龍專項培訓,鼓勵護理人員協助科室發明新型專利,實現了省級護理科研課題“零”的突破,累計在國家、省、市級各類護理創新比賽中獲獎28項。

經過多年的護理管理實踐,該醫院在護理服務流程優化、服務態度改進、護理技術及護理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不斷發力,有效地提升了臨床一線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術操作水平,促進了骨科護理門診、傷口造口護理門診、老年多學科護理等十大專科護理品牌的建立。(李玲玲 陳丹紅)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