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中國︱點“菌”成金,大飽“耳”福!

春潤燥,夏去火
春夏之交正是滋補調養的好時節
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
有一味與燕窩齊名的“山珍”
白若雪,黃如金
似牡丹,媲蓮花
豐潤如凝脂,香甜似瓊漿
它就是——銀耳
藥食同源的“菌中之冠”
戳破晶瑩剔透的耳瓣
拉出絲綢般的銀絲
這是銀耳的“化骨綿掌”
燉煮時咕嘟冒泡
湯水粘稠清甜
那是銀耳中
膠原蛋白的“暗號”
銀耳
性味甘、淡、平
有滋補生津,潤肺養胃的功效
經培育的良種銀耳
肥厚多肉,鮮香軟糯
是餐桌上的佳肴
除了鮮食
銀耳雪梨粥、銀耳蓮子百合湯
銀耳拌黃瓜、銀耳餡餅等
多種吃法已不新奇
銀耳馬蹄糕、鮑汁脆耳釀豆腐
糟香銀耳海螺花、黑椒雪耳猴菇排等
新式“銀耳宴”也倍受好評
銀耳“藥食同源”
從中提取的銀耳多糖
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具有抗衰老、降血糖
免疫調節等多種作用
其提取物所制作的銀耳面膜
正成為美妝業“新寵”
“平價山珍”的栽培“密碼”
“百搭”的銀耳
自古就是食養佳品
宋代《清異錄》
稱銀耳為“五鼎芝”
在過去的數百年間
銀耳因人工培育難、產量少
價格居高不下
是一兩難求的“菌中之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的菇農們
“破解”了銀耳的栽培“密碼”
從用毛竹筒
玻璃瓶、盆、缽試栽
到罐頭瓶栽、塑料袋栽培的
兩次成功提產
再到培養基
由木屑到棉籽殼代料的配方升級
古田的銀耳產量
從1976年不足1噸
提升到1982年的219噸
增長了200多倍
產值翻了57倍
至此
低成本、高利潤、短周期的
古田袋栽銀耳
在全國市場站穩腳跟
成功地把市場價格“打下來”
曾經稀有的銀耳步入千家萬戶
在每一個尋常的灶火邊
在每一張團聚的飯桌上
小小菌花的“世界舞台”
銀耳作為古田人的“致富花”
綿延出入糧入藥的產業鏈
讓古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連續21年居寧德全市第一
從傳統培育到技術創新工廠化生產
古田建立起縣域化產業體系
成為中國最大的銀耳商品生產基地
2024年
古田銀耳鮮品產量達41.6萬噸
佔全國90%以上
遠銷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食用菌全產業鏈總產值達280億元
建設國際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基地
已為70多個國家學員開展培訓
向世界輸出古田經驗
“哪裡有食用菌
哪裡就有古田人”
小小菌花
凝結著閩山閩水的天地物華
蘊藏著點“菌”成金的中國智慧
一路從福建山野
走向全球餐桌
全國特產“大摸底”
你還有哪些地域好物推薦?
人民網《好品中國》欄目
與你一起
發現更多“中國好品”!
來源︱人民網
總策劃︱張玉珂
監制︱李娜 余尤宜 劉雲
策劃︱翟巧紅 張素玲 葉青卿
文案︱林盈
制圖︱林盈 李唯一
字體︱萬祥生
設計︱張素玲
支持︱古田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