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術援外:福建農林大學林學學科助力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實踐

近日,由福建農林大學主辦的第二十屆國際菌草產業發展研討會在福州召開,來自39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300多人參加會議,會議全面總結菌草技術創新和菌草產業發展最新成果,分享菌草技術在促進國際減貧、增加就業、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及產業發展方面的經驗。這是福建農林大學發揮林學學科優勢,以林草交叉激發創新活力,通過菌草技術援外,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過程實現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同向同行,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一次集結號。
據悉,20世紀80年代,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致力於解決菌業發展與森林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發明了菌草技術,創造性地實現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菌業發展對森林資源過度依賴的難題。通過篩選與培育具有高固碳能力、高生物量和發達根系的菌草品種,實現了對光、熱、水等農業資源的綜合高效利用,構建起植物、菌物、動物的三物循環生產模式,兼具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開辟了環境保護和發展綠色產業全新路徑。
援外征程:“中國草”在世界開出“幸福花”
自1996年第一屆國際菌草產業發展研討會召開以來,通過項目扶持、技術輸出、人才培養等多種方式,菌草技術已推廣至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助力當地產業發展、脫貧致富,開出“幸福之花”。
菌草技術團隊堅持因地制宜,根據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狀況的差異,為受助國量身定制菌草技術應用方案。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團隊結合當地氣候炎熱濕潤、森林資源豐富,但農業發展相對滯后、糧食安全問題較為突出等實際情況,引入巨菌草等高產菌草品種,發展菌草栽培食藥用菌產業,探索菌草在飼料、生物質能源等領域的應用﹔針對地處高原、氣候干旱、土地貧瘠、貧困問題嚴重的非洲國家萊索托,團隊選擇了適應性強、生長快的菌草品種,推廣小規模的菌草食用菌栽培模式,農戶僅需7至10天即可收回菌袋成本。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團隊通過舉辦菌草技術培訓和建設菌草技術示范基地,實現受助國菌草人才本土化培養、技術本土化推廣,在國內外舉辦300多期菌草技術及菌草產業發展國際培訓班,培訓學員1.6萬多名﹔近年來,學校還通過招收國際留學生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方式,為各國培養高層次的菌草技術人才,已有20多名國際留學生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豐碩成果:飛向全球的“生態草”“黃金草”
菌草技術的應用有力促進了當地生態治理。在生態脆弱地區,菌草憑借其發達的根系和快速的生長速度,發揮了重要的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生態功能。菌草在實踐中形成了即插即用的生態治理模式,為生態脆弱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例如,平潭海島濱海菌草防風固沙試驗的成功,在太平洋島國開展生態治理具有示范意義﹔在非洲一些風沙侵蝕嚴重、土地荒漠化問題嚴重的沙漠邊緣地區,通過種植菌草,短短60天內即可固定流動沙地,形成有效的防風固沙屏障﹔菌草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有助於改善當地的空氣質量,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菌草技術的應用,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了新的產業發展思路。菌草技術以“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靈芝等食藥用菌,幫助當地農民以較低投入獲得不錯收益﹔還能“以草代糧”作為黃牛、生豬、灰鵝等家禽的高效牧草,緩解飼料緊缺問題,推動畜牧產業發展。另外,菌草技術推動形成了涵蓋食藥用菌栽培、畜牧養殖、生物質能源、材料加工等多個領域的產業鏈條。
菌草技術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場跨越國界的生態修復與減貧協同發展綠色實踐。作為菌草技術的發明地和菌草技術援外的策源地,福建農林大學依托林學學科群與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協同創新優勢,開創了“林-草-菌”跨學科的融合路徑,構建了“生態修復-循環經濟-民生改善”三位一體的技術矩陣,形成了具有全球示范效應的農林復合系統技術體系。面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挑戰和新需求,該校將堅定不移地輸出以菌草技術為核心的生態方案,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李曉輝 林冬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