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安溪:園區體制機制“改革一子”激活縣域經濟“一池春水”

2025年05月21日15:16 |
小字號

全縣78%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在這裡產生,綜合發展水平躍居全省前五,成為支撐縣域經濟挺進全國五十強的主力引擎……近年來,安溪經濟開發區以一場刀刃向內的體制機制改革,交出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眼答卷。

以往,安溪縣面臨產業園區“多、小、散、雜”的發展困局。而如今,安溪以優化開發區管理體制為“破題之鑰”,通過“一區管九園”的戰略布局,重塑產業空間布局﹔以協同高效的聯動機制,推動政務服務“一網統全域”,達成企業辦事“園區事園區辦”的高效模式,讓體制機制創新成為激活縣域經濟的“澎湃引擎”。

體制重塑:從“九龍治水”到“握指成拳”

走進安溪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一組數據勾勒改革軌跡:園區整合以來,經開區入駐企業670多家,年產值超780億元,稅收收入超24億元,進出口總額超3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81家,2024年度高新技術企業數新增15家,增幅22.7%。這場以“攥指成拳”為核心理念的園區重構,正釋放驚人的聚變能量。

在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中科星橋泉州公司技術團隊正調試新一代衛星接收設備。總經理郭海良指著智慧大屏上的全國布局圖感慨道,“山區縣能實現空天大數據產業突破,得益於開發區‘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從項目審批‘極簡模式’到技術攻關‘揭榜挂帥’,政策供給始終與企業成長同頻共振。”

2024年,安溪縣委編辦打破園區管理的行政區劃桎梏,將散落鄉鎮的九個園區統一納入安溪經濟開發區,組建正科級管委會,實行統一管理,構建“管委會+國企+第三方”市場化運營模式,一舉破解多頭管理、資源碎片化難題。

“改革不是簡單‘歸大堆’,而是通過體制創新實現要素聚變。”安溪縣委編辦主任鄭紫文介紹,改革中不僅將原城區開發區與信息技術產業園管委會合並,精簡33%的內設機構,規范核定職數,優化“官”“兵”比例,讓“精兵強將”直插產業一線。同時,成立副科級服務中心,為園區建設提供管理服務專隊,助推產業發展跑出“新速度”。

變革成效立竿見影。傳統產業加速升級,“安溪鐵觀音一號”“安溪鐵觀音二號”衛星成功發射,城東茶葉專業園應運而生﹔新質生產力強勢崛起,依托全省首個大數據產業專業園區,數據中心、超算中心、創新中心拔地而起,空天、影視、電商等三大數據產業鏈條橫空出世,“三中心三鏈條”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成型‌,展現出蓬勃生機。

“每個園區都是特色產業生態圈,九大園區又構成協同創新共同體。”安溪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白勁鬆表示,以園區“大整合”促進管理“高效化”,這種“既專精又聯動”的格局,正是縣域經濟突破同質化競爭的關鍵。

機制創新:做專業“園丁”育產業“熱帶雨林”

走進位於參內鎮的衛浴新城,全國各地採購商與商家洽談業務,車間內機器轟鳴,貨車穿梭不息,滿載閥芯、花洒等產品發往全國。

安溪縣衛浴五金行業協會執行會長王仁忠,來自浙江溫州。他不僅將企業扎根在衛浴新城,更篤定“這裡能成就下一個產業傳奇”。談及選擇這片熱土的緣由,王仁忠望向園區內有序運轉的產業鏈配套,堅定說道,“政府專注做產業生態的‘園丁’,企業自然敢放心當創新發展的‘種子’。”

王仁忠口中的“園丁”,正是安溪經濟開發區通過權責“精細化”改革后的新角色。2024年6月,安溪縣委編辦出台開發區“三定”規定,明確剝離項目征遷、安置、社會事務等非核心職能,將開發區職能精准錨定在產業培育和招商服務等主責上。這一規定,讓白勁鬆在園區管理上“如獲至寶”,“傳統開發區‘大包大攬’,干部精力分散在瑣碎事務中。現在開發區輕裝上陣,大部分人力資源投向產業鏈招商、技術攻關和要素保障。”

聚焦主業的同時,安溪縣委編辦建立“雙責任清單”制度,劃定開發區與屬地鄉鎮的權責邊界。一方面,明晰安全生產、生態環保、“兩違”治理等屬地管理職責﹔另一方面,明確開發區管委會統籌管理縣域內各類園區、組織編制實施開發區發展規劃和計劃、負責開發區項目策劃和招商引資等核心職能,讓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

為打通跨部門協作堵點,安溪縣委編辦構建開發區、屬地、縣直部門三方協同高效的聯動機制,推動縣行政服務中心聯合有關部門下沉服務。如今,在北線重鎮湖頭鎮的泉州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南線重鎮龍門鎮的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兩大園區設立便民服務站,組建由發改、住建、市監等部門業務骨干組成的“輕騎兵”服務隊,推行“企業吹哨、專員報到”,成員定時“上門問需”,閉環解決60余個堵點問題,實現企業開辦、項目報批等政務服務不出園區,“園區事園區辦”成為常態,讓企業在這片沃土上安心扎根、茁壯成長。

這種權責重構最終轉化為服務效能的顯著提升。“精細化不是‘各自為政’,而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白勁鬆認為,通過厘清權責、精准發力,安溪經濟開發區正以“園丁精神”耕耘產業沃土,讓每一粒“創新種子”都能在最優生態中茁壯成長。

人才破壁:編制“活水”澆灌創新“沃土”

安溪以編制“大統籌”破解園區用人瓶頸的創新實踐。安溪縣委編辦堅持“一盤棋”思維統籌推進,優化縣領導兼任管委會主任的高位協調機制,強化安溪經濟開發區機關和事業單位編制保障,通過跨部門調配、定向招錄等方式補充18名懂產業、善服務的專業干部,為園區發展匯聚人才力量。

高層次人才編制“周轉池”也為引進高精尖人才開辟了用編“綠色通道”,累計引進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400多人,實現“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良性循環,讓人才與產業相互成就、共同發展。

位於安溪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的福建臻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裡,河北籍企業家陳智正與團隊攻關一項新材料技術。作為該公司的副總經理,他感慨道:“從北方來到安溪,最初擔心自己會‘水土不服’、難以適應,但這裡‘量身定制’的人才政策讓我徹底安心。”

而最讓陳智決心扎根茶鄉的,是安溪縣在省市出台人才政策基礎上,集成優化和迭代升級的《加快建設人才強縣服務安溪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該政策為外來高層次人才在工作生活補助、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醫療健康保障等關鍵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務,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感受到家鄉般的溫暖。

園區建設盤活了低效用地,進一步加快了產城融合。湖頭鎮投入10億元完善人才公寓、環城路等配套,南翼新城投入20億元建設濱水綠道、雲谷酒店等設施,泉州芯谷安溪分園區提供就業崗位2600余個,廈門(安溪)合作區吸納2萬人就業。如今的安溪經濟開發區,既是產業集聚區,更是宜居宜業新城。

“創新機構編制管理,優化園區管理體制,是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安溪實踐的重要舉措。”鄭紫文表示,將圍繞安溪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持續深化茶鄉安溪產業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從組織架構、權責界限、人才隊伍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園區“瘦身”與“健身”相結合,進一步激發管理創新活力,讓人才與產業在茶鄉大地上共生共榮,為全面建設具有茶鄉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機構編制保障。(吳梅珍 張雅玲)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