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故裡藏著個“戲窩子”

正午時分,在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鎮岑兜村高甲戲傳習所,一群孩子正忙著練習高甲戲的基本動作。
岑兜村高甲戲傳習所,專業高甲戲老師林國春正指導孩子們練習高甲戲基本動作。人民網 蘇海森攝
傳習所的人工草皮早已被長年累月的訓練磨得有些油亮。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動作統一,踮起腳踩在人工草皮上時,足尖便傳來溫潤的觸感。
“雲手要像撫流水﹔肩要鬆,氣要沉﹔腰是軸,眼是燈,燈不亮軸怎麼轉……”年近六旬的傳習所老師林國春不時提高嗓門向孩子們提醒動作要領。看到有誰動作不到位,他就快速走近,手把手示范。
石井鎮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而岑兜村的高甲戲也是該鎮的一塊“金字招牌”。
高甲戲系“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也是閩南地區最大的戲曲劇種,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劇種孕育於明代,源於古代閩南民間的裝扮故事,因其上台角色多,大鑼大鼓,具備講究排場和氣氛的行當格局,使得場面熱鬧、氣勢磅礡,極擅演宮廷戲、公案戲和俠義戲等“大氣戲”,深受觀眾喜愛。
在岑兜村高甲戲展覽館展出的高甲戲各種服飾。人民網 蘇海森攝
岑兜村是高甲戲的發祥地,這裡曾有“十家九戲”之說,是名副其實的“戲窩子”。鼎盛時期,村裡的高甲戲班近30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演戲或從事與戲班演出有關的活。
新時代,岑兜村如何再次擦亮高甲戲這張招牌,用藝術點亮鄉村?
“首先要解決傳承的問題,不能出現后繼無人的現象。”在數十載從事戲曲表演、培訓的林國春看來,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塑魂,作為高甲戲發祥地,岑兜村肩負著傳承這門傳統藝術的重任。
為此,從2015年開始,林國春為岑兜村的孩子們開設了高甲戲特色課程,重點訓練戲曲基本動作,自此,岑兜村高甲戲傳承有了“娃娃班”。
至今,“娃娃班”培訓了數百名學員,他們還自編自導自演了多場會演,也為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南安市高甲戲劇團、安溪縣高甲戲劇團等輸送了一批高甲戲“新苗”。
來自岑兜村的8歲孩子洪詩博展示高甲戲學習成果。人民網 蘇海森攝
今年8歲的洪詩博就是其中的一棵“好苗”。在林國春門下學習高甲戲僅一年多,就能夠把“丑角”演繹得栩栩如生。今年三月份,他還作為岑兜村高甲戲傳習所一員,赴澳門表演交流,收獲好評。
岑兜村推動高甲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腳步不止於此——
將村裡的200多棟古厝進行原狀保留及盤活,根據房子的特點,保留了部分斷壁並加以裝飾整修,整理出空間,植入高甲戲元素,打造戶外戲劇主題博物館,吸引了一批批慕名而來的游客到此打卡拍照。
位於岑兜村的戶外戲劇主題博物館高甲戲元素濃。人民網 蘇海森攝
高甲戲服飾文化田園走秀、高甲版脫口秀、戲劇快閃、戲劇潮玩、戲劇幫傳會……舉辦各類戲曲文化活動,以“戲曲+N”的模式讓傳統藝術走進生活,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建成了高甲戲展覽館、古戲台,組織高甲戲藝人編寫高甲戲史話,設計高甲戲主題文創產品。
……
“我們將從‘萌娃唱戲’抓起,打造戲服體驗區。同時,組建研學團隊,結合石井鎮的鄭成功紀念館等文化資源,策劃打造旅游路線,並鼓勵當地民宿和特色小吃的發展,把村庄帶‘火’。”談及接下來的目標,岑兜村黨總支副書記洪天來信心滿滿。
如今的岑兜村,高甲戲的氛圍再起,帶著新生力量,以其與生俱來的戲劇魅力,結合鄉村振興轉型升級創新,奮力打造獨具高甲戲特色的鄉村文旅品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