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支藝術團隊為何扎根廈門這個村?

銷售額從剛起步的兩三萬元到現在年產值300萬元,一款名為“風獅爺”的文創產品熱賣,是陶藝師陳青山多年來堅守初心、扎根鄉村的最好印証。
陶藝師陳青山介紹“風獅爺”文創產品。人民網 蘇海森攝
2018年,陳青山與同伴一起來到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黃厝村,承包了一棟古厝並將其改造成工作室,走上了陶藝創作的路子。他利用本地特有的陶土資源,以文創產品為載體,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閩台文化鮮活起來,“風獅爺”在他手裡變幻出了憨態可掬、威武雄壯、調皮詼諧等模樣,深受閩南地區消費者喜愛。
“作為閩南人,我要為閩南文化的傳播多作貢獻。”陳青山笑言,來到閩南村庄黃厝村,在閩南古厝經營工作室,找到了“根”,“任督二脈”好像一下子被打通了,激發了創作靈感。
那麼,黃厝村激發陳青山源源不斷的藝術能量從何而來?
生態環境優越,滿足了他喜歡鄉村安靜的條件。同樣,在黃厝村藝術街區,連綿成片的古厝群也承載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陳青山的工作室。人民網 蘇海森攝
2018年以來,黃厝村集中收儲40棟閑置老宅,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吸引藝術家進村將古厝修葺為工作室。村子為入駐藝術家補貼70%裝修費用,最高10萬元,並提供3年免租期等福利,受到民間藝術家歡迎。
如今,包括陳青山在內,村中已有32支藝術團隊入駐,涵蓋手工陶藝、漆畫、閩南紅磚雕、古琴制作等領域。
“引藝入厝”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對此,陳青山深有感觸:“剛來的時候,吃飯很不方便,只能經常吃泡面,現在有了人氣就有了產業,村裡目前有十幾家餐飲店,吃飯方便多了。”
黃厝村返鄉創業青年宋加溢創辦的農耕文化基地。人民網 蘇海森攝
同時,隨著引藝入厝帶來的文旅熱度攀升,越來越多黃厝村青年嗅到商機,紛紛返鄉創業。
宋加溢就是其中一位。他創辦的農耕文化基地去年10月起開始運營,將農耕體驗、科普教育、勞動實踐融為一體,吸引著以兒童研學為主的客群到此感受鄉土與藝術的碰撞,平均每周吸引游客200人次,實現營收約100萬元。
“家鄉的變化,帶來了很多發展機會。”宋加溢坦言,自己的農耕文化基地剛起步,業態還不是很豐富,加之有同行業激烈的競爭,但只要把品質、服務提上來,堅持走自己的運營方式,他相信路子會越走越寬。
黃厝村藝術街區一角。人民網 蘇海森攝
引藝入厝帶來人氣、帶動產業,自然就轉化為可感的經濟。自2018年以來,黃厝村人均收入從2萬元提高至3.4萬元﹔村集體收入從18萬元提高至130萬元﹔孵化2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精心設計藝術體驗和勞動教育課程,年均接待超10萬人次﹔助力30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帶動收入約600萬元。
也因為此,黃厝村曾作為廈門全市學習“千萬工程”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觀摩點,並先后獲得“全國美麗休閑鄉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省級金牌旅游村”“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黃厝村鴻漸藝術館不僅吸引著眾多藝術家在此交流,還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人民網 蘇海森攝
藝術團隊一起交流,激發創新、抱團取暖﹔廣泛發動藝術團隊發揮專業優勢,為村裡學生開辦公益繪畫班﹔經常舉辦文化藝術展,帶領村民們融入藝術氛圍﹔每到周末及節假日,一批批游客前來熏陶藝術及體驗鄉村游……如今的黃厝村已探索出一條以文化再造鄉村、用藝術賦能鄉業的鄉村振興新路。
黃厝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火明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深化提升“文藝+農業”雙鏈發展、“非遺+文創+研學+農特”多點開花,創新探索“借地模式”發展特色民宿,培育一年四季不中斷的瓜果蔬菜採摘格局,努力打造獨具風情的閩南鄉村,實現傳統文化與外來藝術、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和長效循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