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理工學院牽頭研發的閩台非遺大模型“文鸑”正式發布

近日,廈門理工學院牽頭研發的閩台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模型——“文鸑”正式發布。該成果是廈門理工學院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支持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等重要部署的具體舉措之一,標志著該校在“人工智能+文化遺產”交叉領域開展科研創新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為促進兩岸文化融合注入了強勁的“數字動能”。
“文鸑”大模型由廈門理工學院攜手眾數(廈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廈門市地理學會、中國聯通廈門分公司、廈門精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產學研單位協同創新,深度融合兩岸文化同源背景下的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體系。該模型依托該校主導研發的“文鰩”大模型核心技術架構,通過多層級知識圖譜構建與自反思鏈知識推理技術,整合圖像識別、語音處理、GIS地理信息系統等跨模態技術矩陣,形成集非遺知識智能問答、圖文內容自動生成、音視頻智能解析、文化時空圖譜構建於一體的全棧式解決方案,助力非遺資源實現從數字化保存到創新應用的立體化傳承。
該模型研發內容非常豐富,涵蓋閩台非遺知識查詢與溯源、閩台海洋文化,閩台民俗、建筑風格、服飾、傳統技藝、戲劇、美術、音樂、曲藝、舞蹈、文學、醫藥、武術、體育、游藝與雜技、美食、紅色傳承等,具備文史溯源、文本生成與創作、非遺戲劇與音樂的智能創作與生成、文化語言智能計算與解析、電影動漫內容生成、文創設計、美食造型設計、服飾風格推演、建筑風格推演、虛擬體驗與教學,以及非遺的傳播與推廣等多個領域。通過多維度、多場景的智能化應用,“文鸑”不僅為非遺數字化保護注入創新活力,也為文化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作為“文鰩”之后廈門理工學院在垂直領域大模型研發的又一作品,“文鸑”大模型持續創新突破。系列大模型的相繼問世,標志著該校在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需求的精准對接中,持續優化科研生態體系,通過以大模型技術為核心引擎,深度推進校地產業協同創新,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科技動能與智慧賦能。(曾妙齡 聶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