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繪就和美“城中景” 廈門集美著力破解城中村現代化治理的“難點”“堵點”

后溪城內社積極挖掘歷史人文,引入台青力量開發文旅品牌,活化利用古厝。圖為城內“黑貓”兩岸青年文創基地。集美區台辦供圖
灌口鐵山社區以城中村治理為引擎,打好“留、改、拆”組合拳,騰出發展空間。圖為新建的帶狀公園。鐵山社區供圖
城中村事關城市長遠發展和百姓福祉,是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難啃的“硬骨頭”,更是必須直面的“必答題”。據統計,廈門市集美區有21個城中村,城中村人口總數位列全市第一。
近年來,集美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引領,以機制創新為驅動,著力破解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過程中“難點”“堵點”問題,全力打造宜居宜業、智慧韌性、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區,實現“城中村”到“城中景”的煥新蝶變。
破解痛點堵點 實現“物理改造”到“社區活化”
一直以來,城中村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為城市新增人口提供相對低成本的居住空間,從而提升城市吸納就業的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地處集美學村腹地、周邊有多所高校的集美街道盛光社區就有許多青年公寓,這些公寓大多屬於居民自建房,長期面臨難以管理、信息不透明等問題。為破解這一治理難題,集美街道創新打造轄區出租屋“大眾點評”體系,在全市率先出台出租屋星級管理認定實施方案,自主研發並推廣運用“庚安星”星級認定微信小程序,針對轄區所有經營性自建出租房開展三維評價,更好地服務青年人群、新集美人。
如今,在盛光社區每一棟自建房門前,都貼有一張醒目的星級認定公示牌,明明白白亮出該棟樓的消防設施、治安管理,以及租客評價、物業管理、環境維護等信息。“通過政府引導提升星級認定的規范性與公信力,以市場化策略倒逼房東主動配合整改,進一步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優化居住環境。”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去年10月星級認定正式運轉以來,盛光社區自建房出租全部完成認定,累計發現並整改問題28件,實現整改完成率100%。此外,盛光社區還積極引入專業物業管理公司,依托“專業化管理、品質化服務、市場化運作”模式,解決老舊小區、居民自建房的“無物業”難題。
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方法,集美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聚焦痛點、難點、堵點,全面改善公共空間、完善服務供給、服務青年群體,讓城中村更加宜居。
后溪鎮城內社依托鄰近軟件園三期的地理便利,把閑置的古厝、廠房、邊角空間整理出來,打造青年公寓、新建籃球場和停車位等,不斷完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讓居民生活更便捷。
灌口鐵山社區以城中村治理為引擎,打好“留、改、拆”組合拳,把菜地打造成趣味田園,將村小組舊倉庫活化為長者食堂,通過空間賦能與服務升級的雙輪驅動,實現城中村“物理改造”到“社區活化”的質變。
資源導入升級產業 推動治理“從外向內”轉變
不久前,廈門市首個村民小組層級的集體發展項目——僑英街道葉厝社區霞梧大廈項目竣工驗收。該項目由霞梧組股份經濟合作社自籌資金6000多萬元建設,規劃為酒店和商業綜合體。據介紹,項目投入使用后,將為村民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
村集體自籌自建、財政墊資國企代建村集體回購、“村集體+央企”合作……集美區不斷推動城中村治理從外延式拓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積極探索村集體發展用地的多元化開發建設模式,通過產業資源導入,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讓百姓共享治理福利。
孫厝社區以社區自籌資金驅動,建設集商業、保障性住房於一體的樂安裡綜合發展中心,服務周邊青年人才,預計每年可實現村集體增收1500余萬元﹔錦園社區計劃採用EPC+O模式,計劃引進企業投資,利用拆違后的空間建設特色商業街﹔鐵山社區集體發展項目引入當地急需的養老院項目,建成后不僅將帶動增收致富,還將通過打造“養老院+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補齊社區養老服務短板……據了解,目前集美全區21個村(居)共有村集體發展用地項目22個,不少項目將漸次建成投產。
以產業提檔為核心,集美區多管齊下激發城中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匯聚商氣、人氣、煙火氣。后溪埔中央社依托靠近廈門北站的交通優勢,以城中村治理為契機,改善社區基礎設施、推動民宿業發展,目前登記在冊的民宿110余家,帶來年收入7000余萬元﹔盛光社區引入社會資本投資400余萬元,將原集美國營老餅廠改造為茶文化融合餐飲店,打造遠近有名的“網紅”打卡點﹔后溪村採用“以修代租”模式,從村民手上流轉閑置老宅,修繕改造為兩岸主題文化展覽館,並引入區屬國企進行成片開發,帶動兩岸研學產業提質升級……隨著集美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不斷推進,如今,這些充滿煙火氣息的城中村迸發出蓬勃的產業活力,成為凝聚青年“回鄉”創業、吸引台青僑青“來鄉”發展的新引擎。
激活文脈打造特色 讓傳統與現代融合共生
城中村是城市空間的特殊肌理,每個城中村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文脈和非遺民俗傳承。在推動城中村治理過程中,集美依托“一精神三文化”、閩台文化、非遺民俗等資源,積極推動文化傳承、打造特色品牌、寫好兩岸融合文章,以文化賦能城市更新。
走進僑英街道葉厝社區,由兩岸同名村宗親自發籌建的“板橋兩岸同名村交流中心”項目順利封頂並進入裝修。葉厝社區立足海峽兩岸板橋張氏同根同源的歷史淵源,在板橋張氏宗祠旁打造了板橋兩岸同名村交流中心項目,建成后將通過開展兩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交流、兩岸青少年研學等活動,進一步恢復板橋記憶,賡續閩台親情。
歷史悠久的台灣霞海城隍廟祖廟霞城城隍廟、自帶流量的美食餐廳、新奇好玩的“月老辦事處”……后溪城內社積極挖掘歷史人文,引入台青力量開發文旅品牌、活化利用民居古厝,孵化了“兩岸特色廟會”“手創青村”“月老辦事處”“村浪市集”等一批叫得響的特色品牌文旅IP,打造出復古供銷社、酒鋪、藥鋪、黑貓樹屋、婚慶體驗館等具有創新特色的文旅體驗場景,每年吸引一大批兩岸游客、研學團隊前來探訪。
每逢周末、假期,鐵山社區木偶戲傳習點總是十分熱鬧,在木偶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帶領下,居民、小朋友學習木偶戲的基本技巧,感受非遺技藝傳承的文化魅力。在鐵山社區,木偶戲有著悠久傳統。在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過程中,鐵山社區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基因,通過利用、改造舊倉庫等閑置空間,打造村史室、木偶戲傳習點,努力實現傳承文化、提升治理的“雙向奔赴”。
將文脈有機植入公共空間和社會生活當中,充分調動村兩委、兩新組織、外來務工者、新市民代表以及志願者的參與積極性,一個個有當地特色、可觸摸、可體驗的文化傳承載體在城中村“生根發芽”,避免了“千城一面”,讓歷史文脈與現代化進程實現雙向賦能。(記者 應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