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暢通金融“血脈” 激活“一池春水”

炎炎夏日,寧德市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黃振芳家庭林場滿目生機,林下分片種植著金線蓮、草珊瑚、黃精等中藥材,宛如一座“百草園”。黃振芳家庭林場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
去年5月,黃振芳家庭林場獲頒首張寧德林業產業經營票証,獲得“林e貸”綜合授信300萬元。“林票”變“鈔票”,破解了林業非標生產要素難以抵押融資的瓶頸。
黃振芳家庭林場
近年來,寧德市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因地制宜開展一批首創性工作,探索出一條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
從“活立木貸款”到“林e貸”
“當年,我的爺爺黃振芳就是從這個山頭開始,一步步將荒山變‘林海’。”在黃振芳家庭林場握手廣場,黃娟娟講述了她的爺爺矢志造林的故事。
1983年,黃振芳在中央一號文件引領下,貸款8萬元承包荒山,短短3年內造林1207畝,並在林中套種馬鈴薯、魔芋等經濟作物。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當地群眾鼓足信心,將全村林地面積擴至7307畝。
林業生產投入大、周期長,林農難免有手頭緊的時候,如何破題?1989年7月,寧德地區第一家有償轉讓活立木市場現場會在周寧召開,標志著活立木市場的首次開放,林農通過轉讓生長中的林木資源即可變現。
作為福建省最早的包山造林大戶之一,黃振芳成了“先吃螃蟹”的人。他將1985年營造的114畝速生豐產林以股份制的形式進行有償轉讓,由地、縣、鄉、村、戶五級合股聯營,因此還清了貸款,讓林業生產更加可持續。
多年后,黃傳融接過黃振芳的事業,成為家庭林場的“當家”。他堅守父親“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理念,拓展當年“以短養長”的種植模式,在林下套種中藥材、養蜂,復合利用林地空間。
“林下經濟雖說效益高,但投入也大,購買苗木、肥料,聘請工人都要用錢。為了籌集擴大生產的資金,我們過去主要是向銀行申請個人信用貸款,但額度低、手續多、期限短。”黃傳融說。
林業經營主體遇到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根源在於缺乏有效抵押物。去年以來,寧德市創新實施林業產業經營票証制度,推出“林e貸”金融產品,形成“非標生產要素+林業經營票証+線上金融產品”政銀企合作新模式。
“林業產業經營票証針對非標生產要素,由林業部門出具,有效解決林業經營主體申請林權抵押貸款較難的問題,為接續答好‘林改四問’中‘錢從哪裡來’‘單家獨戶怎麼辦’提供了‘寧德方案’。”寧德市林業局局長黃曉鶯說。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有了“票証”,林場資源由資產變資金,黃傳融當即從300萬元授信額度中提取了60萬元,用於擴種紫靈芝,示范帶動周邊農戶興林增收。截至6月23日,全市已發放林業產業經營票証54張,“林e貸”授信額度6020萬元。
讓“沉睡資產”變“金山銀山”
寧德山海兼備、資源豐富,以茶葉、水產、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中藥材、林竹花卉及鄉村旅游為代表的“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規模達2500億元,涉及千家萬戶。然而,長期以來,就像黃傳融此前遇到的問題一樣,農民擁有的漁排、茶園、菇棚、果園、林場等生產要素確權難、估值難、流轉難,無法作為貸款抵押物,限制了資源變現。
作為國家級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之一,以改革破題、以創新解題是寧德的使命。2021年以來,寧德市將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作為試驗項目,建立市級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台,引入政府性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建立政、銀、保、擔風險共擔模式。
2022年3月,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台正式上線運行,實現生產要素“確權登記—價值評估—抵押融資—處置流轉”閉環,為農業生產主體、金融機構、政府部門、流轉服務中心四類用戶提供端到端線上服務。
在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台上,林業部門為林農頒發的林業產業經營票証、海洋漁業部門為漁民頒發的水域灘涂養殖証、文旅部門為民宿經營者提供的民宿經營權証等,都可變為銀行認可的抵押物或增信資產,由此獲得信貸支持。
隨著平台流轉融資范圍不斷擴大,流轉融資對象由原來的資源資產權証類要素拓寬為農村各類生產要素,包括農業生產的半成品和產成品、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股金、勞動者技能等。
為提升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線上化水平,寧德市制定團體標准《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台系統直連規范》,推動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全市農信系統與平台系統直連,為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牽線搭橋。
截至目前,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台已覆蓋14大類64個品種的生產要素,在架金融產品256個,確權登記權証信息近14萬條,累計融資約15.8萬筆、200.72億元,累計流轉約1.6萬筆、2.43億元,惠及全市“8+1”特色產業經營主體。
近年來,圍繞“普惠”“信用”“三農”三大主題,寧德在市級層面打造了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擔保雲”線上運行擔保服務等金融服務平台﹔各縣(市、區)圍繞地方產業特色,推出“數字大腦”“白茶溯源”等特色數字金融服務平台﹔金融機構推出漁排養殖貸、福海貸、菌菇貸、白茶貸等創新金融產品,助力各類經營主體將“沉睡資產”轉化為“金山銀山”。
“坦洋工夫”紅茶品牌的打造離不開金融支持
“人才下鄉”推動“信用建設”
自從搬進了坦洋村茶葉加工小微園,福安市坦見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茂清越來越忙碌了。他說:“去年,在金融助理員的指導幫助下,成功申請到一筆貸款,用於茶葉生產設備更新,經營多年的家庭作坊終於轉型為企業。”
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是聞名遐邇的“坦洋工夫”紅茶發祥地,村內現有茶廠(家庭作坊)35家、茶店(茶行)18家,茶產業融資需求十分旺盛。近年來,福安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通過選派金融助理員,助力金融信用示范村建設,推出“福茶貸·契約貸”等信貸產品和茶產業授信方案,為打造鄉村振興的“坦洋樣板”注入“金融活水”。
2020年以來,寧德市委組織部聯合人民銀行寧德市分行,強化制度設計、干部選派和日常管理,累計選派5批次485名金融助理員到基層挂職,推動金融產品服務供給和鄉村發展需求無縫對接。
作為坦洋村的金融助理員,福安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社口信用社客戶經理林神強每周駐村不少於3次。他說:“金融助理員就是群眾的‘金融顧問’,我們會深入了解當地農戶、企業的金融需求,宣傳金融政策和產品,受理貸款業務,提供金融知識培訓等。”
扑下身子、扎根一線,金融助理員將自身的專業優勢、技術力量、服務能力融入農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民宿貸”“漁排養殖貸”“菌菇貸”等定制金融產品,都是金融助理員在基層一線調研時提出的“金點子”。
構建良好的金融信用生態環境,對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擴大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覆蓋面,寧德市創新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協同”的雙輪驅動機制,通過打造“村鎮縣三級架構+三大特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立體信用體系,形成具有閩東特色的金融信用生態圈。
“近年來,通過採取‘整村推進、批量授信’模式,在金融干部挂職鄉鎮(街道)開展信用農戶評定和金融信用鄉鎮、海上信用漁區、信用村創建工作,有力營造了良好農村金融信用生態。”人民銀行寧德市分行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今年4月末,全市共評定金融信用縣1個、信用鄉鎮25個、信用村666個、海上信用漁區23個、信用茶區4個、金融信用新農主體107家﹔金融機構向已評定信用主體發放信用貸款余額87.2億元,較創建前增長1.3倍,平均融資成本較創建前下降約20%。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當前,寧德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期,全市上下將不斷總結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成果,以更實舉措推動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階,為奮力譜寫“寧德篇章”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撐。(文/圖 龔鍵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