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明溪:新僑鄉文明新風尚

文明與普法講座
“明溪故事我來說”宣講活動
好人建設主題公園
沙溪鄉梓口坊村學生為老人過集體生日
在新僑鄉三明明溪,文明之光由更多堅守初心的普通人點亮。近日,明溪縣沙溪鄉梓口坊村新晉“全國文明村鎮”,曾春根家庭獲評“全國文明家庭”,縣實驗小學入選“全國文明校園”,縣人民檢察院、夏陽鄉御帘村連續保留“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曾春根家庭堪稱僑鄉文明家族典范,他曾獲“全國最美家庭”“福建省文明家庭”,此次再獲“全國文明家庭”稱號。夫妻二人四十載孝老愛親,更以僑心筑鄉夢:疫情期間跨國支援家鄉﹔多次組織意大利、匈牙利等僑商回鄉考察,促成多個僑資項目落地。他自費採寫30余位明溪籍僑領奮斗故事,創辦“滴水村落”文學之家凝聚海外游子心,累計捐資助教40余萬元。
商海浮沉中,張旺文用七年時間詮釋誠信力量。1998年他在南非經商失利,130萬元債務如巨石壓頂,母親那句“欠人的必須得還”的叮囑成為唯一的信念支柱。2005年,張旺文夫妻倆二次創業。此后七年間,他們睡閣樓、拆借付息,2012年還清最后一筆欠款。那句“旺文做事,我們放心”的鄉音,讓他的“德旺商行”譽滿鄉裡,更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中國誠實守信好人”等殊榮。如今,他熱心公益,捐資建橋修路、慰問老人,讓誠信之風傳得更遠,播得更廣。
國網明溪縣供電公司職工黃金鳳家書桌前,20多厘米厚的書信記錄著一場長達18年的助學長跑。2007年,央視短片中青海孩童渴望讀書的眼神,讓她毅然踏上公益之路,從個人省吃儉用到全家接力,累計資助21名學子、60余人次,受助者中有人考入大學、有人成為教師,她榮獲“福建助人為樂好人”、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7名同事紛紛加入“愛心助學”團隊,籌集6萬余元愛心款、勸返12名輟學女孩。女兒潤玥從大學起投身公益,愛心的火種代代相傳。
“我們建立關愛機制,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巡回宣講與節慶走訪活動。”明溪縣委文明辦副主任余曉明介紹。2024年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宣講、文藝表演、義診義剪等活動300余場次,讓“好人文化”成為文明創建的溫暖底色。
多維傳播讓好人精神滲透進城市肌理,明溪縣融媒體中心開設《我為群眾辦實事》《守望南山》等專欄,讓好人精神發揚光大﹔城區“好人建設主題公園”與“好人一條街”串聯48塊好人展板及僑胞返鄉創業、捐資助學等故事,6處“口袋公園”將邊角綠地轉化為文明微場景,讓好人文化、文明基因在日常中生根發芽。
文明新風尚,飛入尋常家。沙溪鄉梓口坊村打造“僑鄉楓橋展示館”,融合“楓橋經驗”與僑鄉治理智慧,成為基層治理的閃亮名片。“僑守語待”工作室精准服務僑鄉留守兒童、華僑僑眷捐資改善鄉村設施。夏陽鄉御帘村依托東方軍司令部舊址等紅色資源,建成廉政法治教育基地,通過志願服務隊開展孝廉文化宣講、專業“鳥導”宣傳並引導游客文明觀鳥,實現紅色文化與文明教育同頻共振。雪峰鎮推行“近鄰黨建”“空巢老人敲門服務”,蓋洋鎮溫庄村以“村規民約”“紅黑榜”涵養文明鄉風,推動鄉風民風持續向善。
文明創建常態化。明溪縣檢察院打造“涉僑維權”品牌,筑牢未成年人司法保護防線﹔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搭建“七大平台”“八大志願服務隊”,整合“15分鐘服務圈”資源,借助數字化服務構建文明實踐網絡。
讓文明與未來鏈接,明溪縣實驗小學創新“15+N”評價體系,打造“日月星超市”,2024年1300余名學生憑文明積分獲評“文明之星”,讓文明習慣在激勵中自然養成。城鄉學校嵌入非遺、中醫藥文化等特色課堂,構建閱讀長廊、美術長廊、書法展區等浸潤式文化空間,開展“文明家庭公約”實踐活動,形成“教育一個、帶動一家”的文明傳導鏈條,讓校園文明、家庭文明、社區文明和諧共生。(王翠萍 張詩琪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