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薄弱村”的破局密碼

小暑將至,高溫來襲,但位於福建永泰縣同安鎮的洋中村還是涼爽得很。
“我們邀約游客來體驗‘納涼休閑游’呀。”省派駐村第一書記李中華說,洋中村聯合周邊幾個村共同打造一個讓游客慢下來種田種菜、採摘養花、制作美食、品茶釣魚的旅游地,歸三洋中心村黨委統籌,今后開展研學游、親子游潛力不小。
高密度的森林覆蓋,讓永泰縣的夏天清涼無比。人民網 李唯一攝
永泰縣作為福建省會福州市的下轄縣,縣域面積超2000平方公裡,被稱為“福州后花園”。但這裡也是山區縣,從一個鄉鎮到另一個鄉鎮,往往要翻過許多座山﹔村庄規模小、分布散、實力弱,呈現出“單打獨斗”“界線分明”“各自為政”的局面。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
“空心村”“薄弱村”怎麼破局?人員外流怎麼辦?鄉村如何振興?
李中華口中的“中心村黨委”,悄然發力。原來,2018年9月起,永泰開始逐步探索獨具山區縣特色的“中心村黨委”這一跨村聯建新模式。到2024年,最初的1.0版本升級到了3.0版本:將全縣255個村黨組織優化設置為72個中心村黨委。
三洋中心村黨委辦起的“村BA”賽事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受訪者供圖
幾年前回到洋中村當上村黨支部書記的鮑華安,在洋中村和周邊5個村“抱團發展”,探索中心村黨委運行機制后,多了個“三洋中心村黨委書記”的身份,他和李中華搭班子,組織起了三洋中心村黨委“村BA”賽事活動,鼓勵村民全程自主決策隊伍選拔、獎品設置等,一度吸引成批的外出青年回鄉PK。
三洋中心村黨委下轄的洋中村米食坊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鐘巧花攝
記者沿著洋中村的主路行走,隻見文化宮、米食坊博物館、老人活動中心一應俱全。“現在和過去大不一樣嘍。人流多了,文化設施也多起來。我們村還有老人腰鼓隊呢。”鮑華安笑著告訴記者。
“在中心村黨委牽頭和串聯下,文旅和賽事得以融合,時髦,也聚人氣。我們就是要嘗試出‘新’,吸引新一代年輕人留下,讓他們有歸宿感。這是中心村黨委機制的意義所在。”永泰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空心村”“薄弱村”的破局密碼,正是探索中心村黨委機制。
人氣旺起來、年輕人願意回鄉,資源逐步匯聚,發展鄉村產業便加快了進程。
永泰縣的鄉村裡,如今也有食品加工廠。圖為穴利村蘿卜絲加工現場。人民網 李唯一攝
“看,那座山上,有我們村新開發的露營地。”循著穴利中心村黨委書記林寶釵手指的方向,隻見山巒層疊,綠意如潮。置身在山下,夏日的風裹挾著草木的清香,向記者扑面而來。
覆蓋湯洋、溫泉、穴利、高峰等4個村的穴利中心村黨委,讓“溫泉之鄉”有了像樣的“溫泉+”產業。
“一個村‘單槍匹馬’資源有限、資金有限,各村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利益也無法共享。”親歷中心村黨委機制從無到有的林寶釵說,盡管五年前村裡就花大力氣引進溫泉民宿、旅游驛站等行業企業入駐,卻囿於無法有效串聯產業上下游,難以為游客打造全方位、“一條龍”的溫泉旅游體驗。
穴利中心村黨委機制運行后,沒過多久,穴利村的農場採摘、網紅美食店、溫泉旅社等和周邊村的溫泉資源串聯起來,形成有效互補。“未來,穴利村的水上樂園還能與周邊高峰村的酒庄、大青雲山景區等共享更多文旅機遇。”林寶釵說。
圍繞永泰“加快建設現代化綠色發展先行區”定位,72個中心村黨委分別統籌的72個片區各展宏圖,產業“多點開花”。
與高峰村一樣位於城峰鎮的力生村、鳳星村、鳳嶺村,選擇與位於縣城主城區的樟城鎮城關村聯合成立城關中心村黨委。“這種不局限於行政區設置的中心村黨委機制,讓原本沒有條件發展文旅的幾個村‘聚在一起’,反而有了更好的‘出路’。”城關中心村黨委書記陳璟說。
“過去,大家相隔遠,沒法一起發展﹔現在,象山文旅森林步道已經貫通中心村內4個村的多個旅游節點。”陳璟坦言,“步道沿線主打的康養項目正進展得有聲有色,整個山區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
中心村黨委給力,讓大家“甩開了包袱”,一心一意謀發展,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多。對此,葛嶺鎮東星村的梅農佘斯華和同鄉們感受深刻。
東星中心村黨委下轄成員村盛產青梅。人民網 李唯一攝
又到一年的青梅豐收季,每天黃昏,佘斯華騎著摩托車,載著新鮮採摘的青梅,行駛在更加寬闊平坦的道路上,他的青梅再也不會因為顛簸而降低優果率。
東星中心村黨委下轄的東星、台口、溪洋、萬石等4個村是永泰縣的青梅主產區,曾經,這裡山路崎嶇、山石遍地,梅農往往忙活一天下來,迎來的卻是一筐筐“摘下來還好好的,運回來卻爛爛的”的青梅。
“幾乎是‘半摘半扔’,價格也不好。”梅農黃和林說,當時大伙每天的收益與辛勞付出不成正比。
彼時,僅憑單個村的力量,佘斯華、黃和林等眾多梅農都不敢奢望這條“青梅產業路”能修好。如今,東星中心村黨委聯動,把4個成員村修路的難題擺到桌面上,梅農隻管種好果子,其他“硬骨頭”都由中心村黨委來啃,此舉讓梅農盼來了希望。
夕陽西下,走進東星中心村,滿載而歸的梅農陸續沿著寬闊平坦的“青梅產業路”返回,有序在青梅收購點排起長隊。
“現在路平整了,優果率提升了,青梅的收購價至少是以前的三倍,一天能採個三、五袋,在家門口就能賣個好價錢。”黃和林正忙著將當日採摘的一袋袋粒大飽滿的青梅過秤、入庫。
“預計今年咱家的青梅採摘量將達75噸,是往年的好幾倍。”佘斯華也盤算起來。
葛嶺鎮青梅文化創意園青梅收購點。人民網 李唯一攝
“近年來,我們陸續將村裡的老青梅樹分批砍掉,栽種和嫁接一些新品種,同時打造青梅文化園,為梅農培訓矮化、修剪、施肥等技術。現在,中心村黨委下轄4個村的梅林已經實現連片統一管理,梅農種出的青梅品質更好了、產量更多了。”東星中心村黨委書記張明欣慰地說,“去年,中心村梅農實現增收600萬元以上。今年已收購2.3萬噸青梅,比去年多了將近25%。”
梅農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他們也看到梅園發生的巨變。
在東星中心村黨委帶動下,4個成員村的梅園“串聯”,撬動了一二三產,探索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獨有方式:冬春季,這裡是“詩意梅花”網紅打卡點﹔夏季,這裡是梅農的豐收天地﹔秋季,這裡則成為露營打卡點……
永泰縣鄉村的美麗圖景。人民網 李唯一攝
鄉村振興,在永泰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是五彩繽紛、各具特色的畫卷。如今,這裡的“空心村”“薄弱村”治理難題逐步得到有效破解,中心村黨委機制下的“暖心黨建”走深走實,鄉村生活更有盼頭、鄉村發展更有奔頭,村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