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萌發孕育和價值啟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學思踐悟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的金融論述與實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對金融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等,把我們黨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和發展道路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書寫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金融篇。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之一。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群眾福祉出發,對金融領域中的重大問題不斷思考、探索和總結,孕育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金融篇的萌芽。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的金融論述與實踐,對新時代新征程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的金融論述與實踐和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承啟貫通
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我國正處於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關鍵階段,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建立。習近平同志始終把握金融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深入貫徹黨中央戰略意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開展一系列前瞻性實踐。這些重要論述和實踐歷經時代變遷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和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承啟貫通,具有深遠的內涵意蘊。
創新開展金融扶貧扶弱。福建自古“八山一水一分田”,交通不便的閩東曾是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閩西革命老區經濟發展長期落后。習近平同志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金融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在閩工作期間,他推動金融資源賦能困難群眾,支持龍岩地區總結推廣“五戶聯保、每組不超過5500元”的小額信貸扶貧模式,通過金融手段促使農民從狹窄薄弱的生產中解放出來,形成互幫互助、責任共擔的共同體﹔指導金融機構開發“巧婦貸”“村村貸”等金融產品,幫助農村婦女脫貧、連家船民上岸。習近平同志尤其重視農村金融體系發展,指導涉農金融機構延伸服務網絡,提出政府出一點資金、保險公司出一點資金、農民自身也出一點資金的“三家抬”模式,推動農村保險落地,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堅強金融保障。這些前瞻性實踐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地特點的金融扶貧之路,奏響了金融助力脫貧攻堅的序章。
走市場化法治化發展道路。上世紀80年代,寧德造林大戶苦於缺乏貸款抵押物,難以借助金融力量發展,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對此,習近平同志尊重市場規律,沒有動用行政力量向銀行下指令、搞攤派,而是創新提出以樹苗和小樹未來收益為抵押的“活立木貸款”設想。思路一出,滿盤皆活。當年寧德全區“活立木”市場正式開放,為金融服務林業發展打開了方便之門,巧妙地“敲開銀行門,盤活萬重山”。同時,習近平同志注重法治,希望各級領導干部“努力學習金融知識,了解金融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針對世紀之交經濟金融領域各類亂象,強調既要治標、又要治本,讓“市場法規進一步健全,信用文化建設得到加強”。在金融產品日益復雜、金融模式快速迭代的今天,隻有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才能讓金融活力與秩序相得益彰、“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互促進。
以金融改革服務經濟體制轉型。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需要,必須改革金融體制。習近平同志強調,“解決金融深層次的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要逐步實現金融機構多元化,形成以國有銀行為主體,各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市場體系”。習近平同志將金融體制改革列為福州市戰略重點任務之一,通過推動金融創新破除計劃經濟束縛,服務外向型經濟發展,要求福州發揮“排頭兵”作用,在金融等領域大膽實踐、不斷探索。在資本市場還是新鮮事物的年代,習近平同志敏銳意識到加快發展証券市場的重大意義,專門派員赴香港考察股票市場,提出“健全規范股票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比例”“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批上市后備企業”等重點任務,體現出對金融發展演進方向的前瞻思考和深刻把握。當前,我國正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需要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的思想精髓,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准金融服務重點,推動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
應時之需靈活運用金融手段。改革開放初期,資金不足是困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突出難題之一。在閩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強調“應拓寬籌資渠道,大膽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籌集資金”“為經濟活動‘量體裁衣’地設計金融服務工具,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建立中小企業投融資保障體系和社會化支持服務體系”,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實體企業發展。1985年,習近平同志在擔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時分管廈門航空公司,對廈門航空公司的組建和初創傾注了很多心血,推動金融部門對廈門航空公司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初創階段的廈門航空公司以及廈門機場建設資金均利用了國際貸款。習近平同志曾擔任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組長,爭取到科威特政府1800萬美元貸款,解了機場擴建的燃眉之急。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支持、肯定了中國人民銀行福州分行提出的“金融支持閩江三橋建設方案”。隨后,福州市成立了閩江三橋建設公司,由人民銀行牽頭發起銀團貸款,委托8家金融機構解決大橋建設資金問題。當前,我國正在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更加需要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防止脫實向虛。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宗旨,勇於開拓、敢於創新,對當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務實推動金融開放合作。福建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和窗口。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金融體系以國有銀行為主導,市場化程度低,外資銀行缺乏本土化經驗,難以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福建作為改革開放前沿,急需通過金融創新引入境外資金和技術,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廈門率先建立經濟特區金融體系,率先借外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率先組建金融同業公會。廈門於1985年成立了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在服務外資企業、整合華僑資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習近平同志強調充分利用“地處沿海、面對台灣”等優勢,探索和推動閩台金融合作。在習近平同志的領導推動下,台資銀行、台資保險、台資券商和台資基金公司相繼落戶廈門,大大拓展了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當前,我國正處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夠不斷提高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以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前瞻性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在閩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將金融穩定視為“關系著國民經濟的全局,關系著國家的安定團結”的大事,加大監管力度,創新制度設計,嚴防金融風險外溢。上世紀80年代末,“標會”這種民間融資形式風靡寧德,其性質復雜、風險極高,一旦“倒會”將嚴重危及群眾資金安全和社會穩定。1988年底發生的一起“倒會”事件涉及2萬多人,涉案金額過億元,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習近平同志提出“不要隨意定性”“政府‘會票’不能發”“要重視民間調解方式在此類事件處理過程中的運用”“各級政府要加大力度深入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控制事態發展,確保社會穩定”等處置意見,採取果斷措施遏制了“標會”亂象。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務院針對農村基金會、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資公司發展失序開展“三項整頓”,習近平同志根據福建實際情況分類清理,不搞“一刀切”、不擾大環境、不留后遺症,成功避免了十幾億元的損失。這些重要論述和實踐,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思想是一以貫之的,對於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具有重要啟示價值。
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的金融論述與實踐為新時代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寶貴經驗啟示
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的金融論述與實踐,來自他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不懈探索以及對如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不斷思考,植根於八閩大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彰顯了習近平同志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自覺意識,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現代金融事業的根本要求相融相通,為新時代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歷久彌新的寶貴經驗啟示。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如何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一直是習近平同志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課題。習近平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強烈的使命擔當,立足福建工作實際,堅持不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正是有了黨的全面領導,農村金融服務才能生根發芽,打破西方模式下金融“嫌貧”的邏輯,體現“金融為民”的核心價值取向,服務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政策在黨的十八大后順應時代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在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啟示我們,必須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把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金融治理效能,從根本上做到金融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各個環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實事求是,尊重金融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基本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像尊重自然規律一樣,尊重金融規律。在金融問題上魯莽從事,必然要吃苦頭。”習近平同志非常尊重金融規律,從不干預銀行正常金融活動,注重運用金融手段,發展直接和間接融資,調控經濟運行。正是基於對金融規律的充分尊重和深刻把握,習近平同志才能夠守正創新提出“活立木貸款”等創新性做法。這啟示我們,必須堅持政府引導不包辦、市場主導不失位的原則,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構建全面激發各類主體積極性、實現多方共贏的長效機制。
堅持宗旨意識,踐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使命。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果斷採取措施遏制“標會”亂象,推動債轉股救活有百年歷史的馬尾造船廠,多措並舉解決福耀玻璃資金困局……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推動金融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服務地方建設,為實體經濟發展籌措寶貴資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斷,強調“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這啟示我們,必須扎根於為實體經濟服務、適應消費者和投資者需要,強化對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以及國家重大戰略的金融支持,主動完善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不斷提升經濟金融適配性。
堅持問題導向,創新解決金融問題的方式方法。從小額信貸扶貧到“巧婦貸”“活立木貸款”,從引入國際貸款到籌組銀團,從成立合資銀行到探索離岸金融,習近平同志都瞄准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現實問題,有的放矢、對症下藥,回答了時代之問、反映著時代精神。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全局性戰略問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這啟示我們,必須始終以問題為鏡、以實效為尺,以迎難而上、敢為人先的精神面貌面對問題,以抽絲剝繭、尊重群眾的科學態度分析問題,以馬上就辦、一抓到底的行動力解決問題,在攻堅克難中推動金融事業行穩致遠。
堅持穩中求進,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在閩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深刻把握權和責、快和穩、防和滅的關系,對金融安全問題堅持“標本兼治”,既精准穩健開展“三項整頓”,更注重從源頭入手,大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從根本上優化金融市場環境。這啟示我們,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扎穩打、善作善成,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時度效,在堅守根本的前提下調結構、提質效、促發展。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的金融論述和實踐,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回溯過往,是為了啟迪未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金融思維和金融工作能力,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思想,認真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各項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入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的金融論述和實踐,准確把握其精神實質、立場觀點和策略方法,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最新需要和國際形勢變化,錨定建設金融強國目標,抓住六個方面重點工作,將其切實轉化為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成效。
鍛造強大的主權貨幣。強大的主權貨幣意味著強大的經濟內生動力和抵御外部沖擊能力,是金融強國的基石。我們要在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的良好基礎上,繼續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穩步推進中央銀行間雙邊本幣互換和本幣結算合作,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形成良性循環。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提高開放條件下跨境資金流動的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建設金融強國要求中央銀行對內實施金融調控,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對外深化國際金融合作,推進全球金融治理變革,增強金融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我們要加快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創新精准有力的信貸服務體系,建立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建設結構合理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完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健全有力有效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推動協調合作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實行與中央銀行履職相適應的財務預算管理體系。
培育差異化定位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的微觀基礎,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出要建立一個以人民銀行為領導、專業銀行為主體、多種地方金融機構為補充的多種金融成分並存、分工協作的特區金融體系。新時代新征程,強大的金融機構不僅是推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保証金融體系穩定和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我們要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差異化發展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培育國際一流金融機構。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質效。推動中小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和主業,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競爭力。
建設有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期間推動金融開放合作的論述和實踐,為新時代金融改革開放厚植根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在提升金融影響力和規則制定權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愈加成為國家金融競爭力的關鍵載體。我們要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加快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格局。進一步提升上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更好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樞紐功能。加快打造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提高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全球人民幣資產投資者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需求。
強化“長牙帶刺”、有棱有角的金融監管。從指導地方實踐到主持制定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金融安全。新時代新征程,強大的金融監管是金融強國建設的有力保障,能夠有效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我們既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健全監管兜底機制,在市場准入、非現場監管、現場檢查、股權穿透、消費者保護、防止過度杠杆、打擊犯罪等環節,嚴格執法、敢於亮劍。依法打擊會計造假、審計造假,確保金融數據真實性。加強央地監管協同,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嚴禁“無照駕駛”“有照違章”。對監管不到位的嚴格監督問責,實現金融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壯大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金融領域專業性強、復雜程度高、知識密集度高。一支經受嚴格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保持純潔性並富有專業性的金融人才隊伍,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力量。我們要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加強政治水平和專業知識培訓,完善金融業與科技界、產業界等的人才交流機制,鍛造具有復合背景的綜合型金融人才隊伍。充分發揮黨管人才的制度優勢,健全金融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金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機制,充分激發金融人才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2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