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陳靖姑信俗文化為媒 兩岸同胞交融交心

6月29日,夏日驕陽似火。寧德古田臨水宮內,豎幡挂燈,擂鼓迎賓,謁祖進香……處處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參加第十七屆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活動周“天下奶娘回祖廟”活動的兩岸各界人士齊聚於此。
作為陳靖姑文化活動周的重要環節之一,“天下奶娘回祖廟”活動首次舉辦。兩岸信眾恭敬躬身,為分靈奶娘披上綬帶。綬帶設計者、古田青年葉趙平說:“鮮紅的綬帶就像一條跨越時空的文化紐帶,將兩岸同胞的心緊緊地系在一起。”
“天下奶娘回祖廟”活動現場。唐明珍攝
廟堂前香火鼎盛,人群間交談熱絡。作為兩岸同胞共同尊崇的“陸上女神”,陳靖姑被稱為“奶娘”“臨水夫人”“順天聖母”等。陳靖姑救產護幼、興利除害、扶貧濟困的事跡不僅廣為流傳,更成為凝聚民族共識、增進同胞情誼、促進兩岸交流的無形力量。2008年,陳靖姑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古田縣臨水宮管委會與台灣順天聖母協會共同舉辦臨水宮祖廟順天聖母陳靖姑金身巡游台灣活動。2014年、2019年,陳靖姑金身再次巡游台灣、繞境全島,延續兩岸文化交流佳話。台灣順天聖母協會資深顧問江文鏘回憶道:“當時的場景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陳靖姑信俗文化是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歷史印証,讓兩岸同胞的情感聯系和文化認同變得更加緊密。”
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臨水宮分宮分廟有5000余座,信眾逾1.2億人。其中,台灣主祀陳靖姑的宮廟有500多座,配祀的宮廟3000多座,信眾逾千萬人。
2009年,臨水宮祖廟順天聖母陳靖姑金身在台灣巡游。蘇新金攝
今年的陳靖姑文化周活動期間,舉辦了一系列有溫度、接地氣的民間基層交流活動。在“青春傳文脈,同心向未來”閩台青年文化交流活動中,一場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岸的傳承弘揚與傳播”的交流研討讓兩岸青年碰撞出思想火花。
“傳統文化一定要有年輕人去傳承和創新,不然就消失了。”幾年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陳靖姑信俗代表性傳承人、古田臨水宮祖廟主持黃光輝的一句鼓勵,讓返鄉創業的葉趙平堅定了以創新方式傳播陳靖姑信俗文化的決心。
2018年以來,葉趙平帶領懿德文創工作室深入挖掘陳靖姑信俗文化和古田本土元素,精心設計開發卡通形象、表情包、首飾、歌曲、繪本等近百款文創產品。這些作品融入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的獨特理解和創新表達,讓陳靖姑信俗文化與現代社會更相融。
“兩岸的文創產業交流非常密切,我曾經專門到台灣、上海、廣州等地學習如何做好在地文創,像葉脈書簽,就是在台灣文創團隊的啟發下而設計的,寓意著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葉趙平說。
懿德文創工作室設計的陳靖姑系列文創產品(資料圖)。受訪對象供圖
“兩岸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弘揚與傳播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讓傳統文化能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光發熱。”“通過共同弘揚傳統文化,可以加強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為兩岸關系的發展創造更加美好的前景。”“大陸創業青年展現出的創新活力、拼搏精神和開放包容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以葉趙平為代表的古田青年致力於傳播臨水文化的創業經歷,讓台灣青年們感同身受。
台商秦明亮的祖籍地在漳州,參加完老家的祭祖儀式后,他和家人專程前往古田參加陳靖姑文化活動周。“記得20多年前,我跟著爺爺第一次到古田臨水宮拜謁,印象非常深刻。”秦明亮回憶道。
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的見証者、參與者和受益者,秦明亮不僅積極參與兩岸文化交流,通過傳播陳靖姑文化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憑借自身技術專長,在廣闊的大陸市場找到了發展機遇。
2017年,依托多年深耕電池行業的技術積累,秦明亮與在廣東東莞經營電池工廠的朋友展開合作。他們借鑒台灣成熟的品牌打造與產品制造經驗,圍繞電池產品的開發、生產與銷售,進行綜合性研發合作。
“古田縣所在的寧德市,孕育了全球電池產業的標杆——寧德時代。我曾帶領團隊前去交流學習,他們在汽車動力電池與儲能系統領域的研發制造實力令人大開眼界。”秦明亮說。
今年2月,福建省發布惠台利民措施“十七條”,其中就包括支持台胞到寧德鋰電行業就業發展,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廈鎢新能源等企業三年內每年面向台胞提供100個以上就業崗位。秦明亮認為,就像此次的陳靖姑文化活動周一樣,兩岸之間有交流才有發展。(謝星宇 龔鍵榮 李國鑌 楊遠帆 王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