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譜兩岸茶緣新篇章 安台茶文化交流主題活動在安溪舉辦

7月1日,一場以茶為媒、共敘兩岸情誼的文化盛宴——“茶和天下 香飄四海”安台茶文化交流主題活動在福建安溪開幕。兩岸茶人齊聚一堂,共品一盞香茗,共敘同胞情誼,共謀產業發展。
安溪與台灣兩地茶樹同根、制茶同源、文脈相承、鄉音相通,數百年來,安台茶人以茶為橋,往來互鑒,共同書寫了兩岸茶業交流合作的佳話。安溪縣副縣長洪天陽在致辭中說道:“願以茶為紐帶,充分依托安台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兩岸茶界同仁攜手同心,深化產業協作、共研制茶技藝、同揚茶道文化,為推動兩岸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弘揚中華茶文化瑰寶注入磅礡力量。”
“我們齊聚於安溪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上,為的就是一個共同的信念——以茶為媒,交流互動,攜手共好。”台灣阿裡山茶業協會會長林建村認為,兩岸一脈相承,茶文化是我們共同的驕傲,“從阿裡山到安溪,從台灣高山茶到福建鐵觀音,我們都有值得自豪的優質茶品與深厚茶文化。未來,我們也將持續攜手,提升產業競爭力,拓展國際市場,讓茶香飄得更遠,走得更穩。”
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會長林鐘樂表示,此次活動從茶樹品種、茶葉保鮮技術、茶葉專業審評、斗茶品鑒交流和茶文化藝術表演等多方面開展深入、透徹的對話交流,是互學互鑒的機會,大家共同探索閩台茶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我們將與兩岸的茶人、茶企一起促進閩台茶業品牌共建、市場共拓、標准共研等方面實現融合發展,共同譜寫‘三茶’統籌新篇章。”
現場還舉行了安台茶產業合作示范基地簽約儀式和茶葉充氮保鮮技術合作簽約儀式。安溪與台灣在茶產業領域一直保持著緊密的合作,此次簽約將進一步深化雙方在茶園管理、技藝傳承、標准制定以及茶葉保鮮技術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岸茶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安溪是全省、全國重要的台胞祖籍地之一,台胞人數多,各界精英多。據2009年安溪台情普查數據,安溪籍台胞總人數為248萬人。
安溪和台灣茶緣久遠深厚。據記載,早在明萬歷年間,安溪鄉民就開始入墾台灣拓荒種茶。清嘉慶三年,安溪人王義程在台灣創制出台灣包種茶,並在台北茶區大力推廣。清咸豐五年,安溪人林鳳池引種青心烏龍入台,種植在台灣凍頂山,成為台灣凍頂茶的起源。清光緒二十二年,安溪人張乃妙、張乃乾兄弟在木柵區樟胡山成功引種鐵觀音,成為台灣木柵鐵觀音的起源。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大批台灣茶商、茶農到安溪承包茶山、建設茶廠、開設茶店,高峰時期全縣台資茶企近40家。他們帶來的新技藝、新產品、新設備、新理念,對安溪茶葉生產的各個領域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茶葉機械的引進,極大提升了安溪茶葉生產機械化、規模化水平。當前,安溪不少茶企與台灣茶商、茶企仍然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
活動中,安台斗茶賽頒獎儀式將現場氛圍推向高潮。安溪被譽為“茶樹良種寶庫”,1984年,全國首批認定的30個國家級茶樹良種中,安溪縣的“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梅佔、大葉烏龍”入選,也被稱為“安溪六大名茶”。此次活動斗茶品種包括台灣金萱茶以及安溪六大名茶,經賽事審評專家多輪評選,從七大品種參賽茶樣中各評選出金獎1名、銀獎1名、銅獎1名、優質獎5名。
活動還邀請台灣茶葉感官品評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偉庭作題為《台灣特色茶與台灣茶葉競賽組織》主題演講,分享台灣特色茶的獨特魅力及茶文化活動組織的成功經驗。邀請福建中醫藥大學藥食同源創新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宮作題為《烏龍茶與身體健康》主題演講,分享烏龍茶與健康之間的奧秘。
據悉,台灣阿裡山茶業協會交流團將參觀安溪鐵觀音集團、八馬茶業、和平百茶、長榮科技等企業,並開展系列茶文化交流活動。(吳聖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