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e評丨潮起東南風韻坊巷

三坊七巷(資料圖片)
閩山蒼蒼,閩海泱泱。地處東南的福建,自古以來牧洋為田、與海共生,在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滄桑史卷中,以潮為筆,以浪為墨,書寫下精彩絕倫的“蔚藍篇章”。“以舟為車,以楫為馬”的海洋品格,世代流淌於閩人血脈,浸潤於廣袤土地,也繚繞於歲月斑駁的坊巷,成為貞堯仔的《海上三坊七巷》中海洋人文景觀的濃郁底色。
作為著名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已成為福州一張雋永的名片。人們熟悉的三坊七巷,有“紫藤深巷月,香草對門秋”的詩意風雅,有“紫菱丹荔黃皮果,一路香風引酒樓”的煙火蒸騰,也有“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的人杰地靈,卻唯獨少有與浩瀚滄海相關的記憶,這顯然與福州這座向海之城的內質不相吻合。因此,《海上三坊七巷》以獨具歷史穿透性、現實洞察性和趨勢前瞻性的眼光,以及縱橫歷史與現實開闔、交錯人事與物象曲折的筆力,對“三坊七巷形出水中,神在海上”海洋人文景觀的立體建構,無疑開拓了宏闊而深遠的嶄新格局。
“坊巷人文”並非新鮮話題,甚至可以說,三坊七巷本就是以薈萃的英杰俊才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流芳千載。溯其源頭,大多追溯至晉時“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即逃避中原戰亂的貴族、士人大規模南遷聚居而成。然而避亂或遷移,都具有一定歷史偶然性,而且僅堪還原坊巷格局雛形,很難清晰解釋為何其歷經歲月變遷與人事代謝,不僅不息不滅反而風華依舊的邏輯必然。因此,《海上三坊七巷》立足“坊巷在城中,城在海濱上”的定位,由福州海洋文化特征出發,探尋坊巷人文風採世代承傳、綿延不絕的根源,可謂准確而深刻。全書開篇即定下“福州‘浮’於海,三坊七巷自然在海上”的總基調,一方面,延展歷史縱向追索,從援引《三山志》《閩中記》等關於“閩在海中”的記錄始,查考至唐、宋、明清以來福州“向海拓城”的淵源,由“安泰河,系唐代羅成的護城河,東西走向。……就像一條長長的臍帶,穿過閩江,連通大海”等三坊七巷及其周邊形制、方位、輿地特征考察,明確“三坊七巷人杰地靈,其源頭活水在於連接江海”﹔另一方面,開拓文明橫向聯結,將三坊七巷與茶船古道、海上絲路、馬尾船政等海運歷史相聯系,深入闡釋了“自然而然地獲取江海雙惠的先天優勢,為三坊七巷供給不竭的營養源泉”的邏輯理路。在縱橫開闔的時空圖譜中,准確標識出“三坊七巷血脈長長、人文薈萃”的海洋性特質。
如果說歷史的溯源,是為三坊七巷人文景觀的“海洋本質”尋找明確根據,那麼物象的考察,則為其“海洋特性”提供了更多豐富生動的實証。三坊七巷作為我國現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區,以留存大量獨具特色的建筑遺跡而被譽為“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而作者於線條流暢的門廊牆院和繁麗精美的泥塑彩繪間,敏銳發現了無處不在的海洋元素,如船塢造型的屋頂、魚鱗形狀的瓦片、海洋生物的雕飾等,無一不展現著海濱之域的風情魅力,也更進一步確証了“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海洋精神,已經深深滲透並交融於三坊七巷的人文精神血脈之中。
《易·賁》有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人文”,其內涵是文明的價值觀念和秩序規范,而其根本核心在於“人”,在於“人的精神”,這是城市文化生機勃發的泉源與動力。因此,《海上三坊七巷》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坊巷人物書寫。但與以往個體研究傳記記錄不同的是,《海上三坊七巷》以磅礡開闊的海洋精神貫穿歷史與現實,塑造的不是單向度的“某個人”甚至“某類人”,而是整個閩都海洋精神群像。正如全書第二章表明的:福地重人。這裡的“人”,是筑城建堤、通商興貿的“開閩聖王”,是疏導河渠、辦學興善的知州,是遍植綠榕造福百姓的郡守,也是著書立說、教化經世的文豪與忠君愛國、濟世為民的英才……其實就是“學養高,思維闊,思接千載,一任接著一任干,為萬民開太平”的身具海洋精神的閩人代表。
正是以海洋精神為貫通,單獨的個體與零散的事象才得以匯通凝聚,在關於八閩傳奇的共同書寫中,淋漓展現了海洋品格的傳承與海洋風採的濡染。如寫到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時,除了溯其家學教養,闡明林公一生“任事而不牟利、盡瘁而不熱中、臨難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的修身立德之根源之外,作者還特別演繹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話”,借林則徐與左宗棠惺惺相惜的知交往來,將后來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期間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等重要方針,以及整頓水師、主理船政、數顧沈宅力薦沈葆楨等重大歷史事件一一串聯。這種以人物參照性、交互性的譜系化建構方式,在書中俯拾即是。如書寫林覺民時,雖圍繞大眾熟悉的《與妻書》展開,但並非聚焦於一人高光,而是聚合了仗義豪爽的劉元棟、奮勇堅韌作“稟父書”的方聲洞、文弱卻志堅的陳與燊等所有志士的光彩,在既有獨立個體的深刻透視又有彼此互動的多維表現中,達到了既尊重歷史真實又具有藝術審美、既立足宏闊背景又貼近幽微人心的藝術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以海洋為視角的深廣與細致,使作者不僅仰頭觀覽輝煌壯闊的歷史浩宇,也俯首煙火葳蕤的現實人間,以細膩的筆觸深入體貼被時間洪流翻卷疏離的角落。所以,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著名豪杰之外,本書還特別關注並著墨於不少奮楫搏浪的時代弄潮兒,如潛心繅絲研究開拓絲綢貿易的儒商尤賢模、做大做強電氣民族工業的企業家族“電光劉”,以及堅持地方美食傳承的“魚丸二”劉二俤、致力非遺技藝創新的工藝大師沈紹安和曾明精,等等。與縱馬迎風、衣襟獵獵的英雄豪杰相比,他們也許只是歷史江海中的“平凡人物”,未必都有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和叱咤風雲的雄才大略,但他們默默埋頭苦干、堅持不懈探索,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於無聲處起驚雷,於平凡中鑄就非凡,共同凝聚成不容小覷的強大力量。這種堅韌不拔、勇於突破的精神,不正是維新圖強的海洋氣魄的鮮明體現?這種以綿綿不絕的澹澹浪濤,翻涌匯聚滔天洪波的景象,不正是海納百川的海洋胸襟的最佳詮釋?
浮天滄海遠,碧波傾萬裡。海洋精神既有寬廣的遼闊氣度與蓬勃的熱烈神採,也有雄渾的壯麗風姿。《海上三坊七巷》不僅寫人物、講故事,還抒情感、明義理,考驗的不只是作者的視野格局,也包括審美修養和文藝素質。特別當面對三坊七巷這樣一個廣為人們熟悉的對象,如何引經據典而不落於“掉書袋”的窠臼,達到尊重歷史而不拘泥故舊,立足現實而又有所前瞻,顯然絕非易事。《海上三坊七巷》巧妙地採取文史互通的手法,取材經典而恰當發揮想象,考據嚴謹而融注優美審美,達到了“文史交融,政學兩通”的良好效果。在作者看來,“歷史”絕非史書卷帙中的生硬記錄,也不是資料檔案裡的刻板陳列,而是生動的人與事的聚合,是鮮活的喜樂與悲苦的交融。因此,《海上三坊七巷》表現人物或故事,與其說在講述,不如說在演繹,演繹烽火煙塵中的人情冷暖與事象代謝,演繹這條古老街巷歲月經年中,真切而飽滿的溫度、厚度與深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往往隨史賦詩,不僅為歷史闡釋作注腳,也為情感抒發展情懷,如開篇即作《坊巷禮贊》等,辭採平實,韻律優美。此外,全書的語言風格簡潔而不貧乏,穩健卻富有力量,常以短句獨成段落,再引出后續論述或闡釋,營造造句干練、重音密集的節奏強度,使閱讀緊湊、引人入勝,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庄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回顧歷史或者梳理流脈,並非只是單純為了追憶或緬懷,更是為了探求演進的邏輯與規律,獲得對於當下現實乃至未來發展的啟迪與昭示。全書最后落腳於“坊巷春天”也正是此意。從塵土飛揚的歷史中一路走來,是新時代三坊七巷古今交融、新老互生的嶄新氣象。修舊如新的格局改造、品牌打造的景觀更新、多元共享的業態組合,都是古老城市存量優化的轉型升級,更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做足了生態、數字、海洋大文章”的新理念和新踐行。
一座城市的景觀繽紛繁雜,有布局、建筑、裝飾等物質符號構成的“器物”層面,也有更深層的由藝術、人文等精神空間形成的“精神”面向,而后者往往以更深入的情感脈絡與心靈圖景的特征,而成為一座城市“調性”的核心。《海上三坊七巷》中的三坊七巷,雖然只是一個代表性縮影,卻因作者深入地挖掘與立體地展示,不僅淋漓展現了福州這座城市敢為人先、開放包容的“海洋性”調性,更生動體現了華夏民族經略海洋的風採,正如論者所說,“現代中國的歷史風雲在這一塊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繹。它始終回蕩著國魂文脈、人文思想、親民愛國的先聲,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潮起東南風正勁,風韻坊巷啟新航,粉牆黛瓦終將在時光荏苒中漸次褪色,但卓絕勇毅的精神品格卻可以跨越山海,世代承傳。衷心期待,福建省涌現出更多像《海上三坊七巷》這樣用心用情的優秀創作,挖掘“海濱鄒魯”的豐富文化遺產,開拓更多元文藝、文創、文旅等領域新業態新模式,將蔚藍深海打造為福建亮麗的名片,煥發新時代光彩。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