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集美大學“興村有舞”團隊以舞蹈激活寧德下黨“非遺鄉土基因”

2025年07月07日16:3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6月28日至7月4日,集美大學“興村有舞”團隊赴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開展文化振興實踐活動。這支由師生組成的團隊以舞蹈為載體,傳播在地文化、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實踐隊隊員抵達下黨鄉后,首先參觀了難忘下黨主題紀念館等紅色基地,深入學習“三進下黨”故事,深刻感悟紅色文化內涵,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6月30日,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人民政府與集美大學音樂學院舉行校地合作簽約儀式,中共寧德市委黨校副校長吳曉明、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黨委書記吳觀前與集美大學音樂學院師生代表出席儀式。簽約儀式上,雙方就合作方向深入交流后,簽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黨鄉與集美大學音樂學院通過舞蹈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合作方式,圍繞舞蹈美育普及、鄉村文藝隊伍培育、地域文化挖掘與品牌打造以及舞蹈文創融合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

根據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下黨鄉紅色文化與生態資源優勢,結合集美大學的舞蹈教育專長,全力打造“一橋一路一杯茶”舞蹈公共品牌,同時,集美大學音樂學院向下黨鄉授予“舞蹈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牌匾。下一步,雙方將通過舞蹈創新、文旅IP開發、廣場舞教學、能人培育等多元形式,推動“舞蹈+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培育“舞蹈IP聯名農產品”“環境藝術劇場”“舞蹈影像”等創新業態,助推下黨文化振興與全面發展。

據了解,集美大學師生已5次走進下黨鄉開展“興村有舞”實踐活動,雙方以實踐基地為核心,推行“專業教師傳授舞蹈語匯+鄉賢長者講授土地哲學”的“雙導師育人模式”,將千畝茶園變為天然劇場,讓勞作姿態轉變為特色文旅IP,構建“舞蹈賦能文化振興、文化振興帶動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文化調研與舞蹈創新方面,實踐隊深入挖掘當地文化元素,原創富含在地文化的村舞,並教授給村民。其中,隊員們以鸞峰橋為背景,結合村民日常採茶動作,融入北路戲的動作元素,並巧妙運用晒茶用的竹編簸箕為道具,創作出獨具特色的下黨村舞。“以前隻知道採茶,沒想到這些動作還能變成舞蹈。”村民陳阿姨說道。

隊員教授村民特色村舞

實踐隊隊員教授村民特色舞蹈

與此同時,實踐隊還探索出舞蹈助力農產品直播的新模式。隊員們在下黨紅茶館用舞蹈進行茶葉直播帶貨。直播過程中,隊員們融入原創舞蹈表演,有效促進當地農產品的銷量增長。

實踐隊進行直播

實踐隊進行直播

此外,實踐隊在下黨鄉的鸞峰橋、滴水穿石公園、百福巷等特色景點,進行實景沉浸式的環境舞蹈演繹,並完成了舞蹈影像的拍攝。這些舞蹈作品以當地自然和人文景觀為背景,將紅色精神與舞蹈藝術結合,通過鏡頭展現了下黨鄉的獨特魅力。

實景沉浸式的環境舞蹈

實景沉浸式的環境舞蹈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美育是點亮鄉土的星火。”下黨鄉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合作將以舞蹈藝術為抓手,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村民文化獲得感,為全國校地合作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下黨經驗”與“集美智慧”。

未來,集美大學將持續深化與下黨鄉的合作,讓藝術之花在下黨這片熱土上常開不敗,續寫“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時代新篇。(文/圖 王穎萍 范曉敏 王若霏)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