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霞浦:近海做“減法” 深海做“加法”

海面如鏡,山色倒映其中,微風吹來,浪花飛濺,海鷗翱翔。在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西安海域,昔日縱橫密布的網箱漁排如今已完成整改,重新露出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海面,海天一色,景致宜人。
霞浦是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縣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霞浦縣群眾而言,這句話蘊含了他們最真實的生活寫照,也讓不少百姓加入海上養殖的隊伍中。然而,高密度的養殖帶來的是縣域灣內水質逐年變差,嚴重影響水產養殖品質和效益。2023年11月,遙感監測顯示,霞浦縣灣內超規劃網箱養殖面積達909.9公頃。
沙江海域漁排“內轉外”。張羽攝
青山碧水是財富,也是希望,更是未來。去年5月,霞浦縣掀起超規劃網箱養殖整改熱潮,圍繞海上養殖“減量”這個重點,逐片海域、逐個漁排推進違規養殖清退,一場海上“戰役”打響了......
事關大局 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
“嘟嘟”的馬達聲打破清晨海面的寧靜,霞浦縣溪南鎮的干部們乘坐快艇迎著第一縷曙光,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對超規劃漁排進行切割分解。作為霞浦縣超規劃網箱養殖整改任務最重的鄉鎮,去年以來,溪南鎮干部們夜以繼日奔走在海上漁排,對超規劃網箱養殖進行清退。截至今年6月底,該鎮已累計清退超規劃養殖網箱17.7943萬口,清退面積359.0352公頃,佔總任務的65.67%。
“清退超規劃網箱,難度不亞於搞拆遷。”溪南鎮鎮長劉峰說,聽說超規劃網箱要清退,部分養殖戶起初並不太接受:“說拆就拆,以后我們喝西北風?”“我們投入了那麼多錢,現在家裡主要收入就靠這幾箱魚。”……“我們要算好經濟賬,更要算好環保賬、歷史賬,保護好生態環境最終是為老百姓好,獲利更多的也是老百姓。”劉峰苦口婆心地勸道。
面對群眾的不理解,溪南鎮領導干部一起深入一線,通過“上排宣傳、入戶約談、現場切割”三步工作法,與群眾交心,對符合標准且遷移到霞浦縣灣外、外海域的網箱進行適當補助。最終在工作人員一次又一次上門宣傳引導下,漁民同意拆除超規劃養殖網箱。
為保障整改工作順利進行,溪南鎮抽調了各條線的“精兵強將”,將轄區海域細分為六個責任片區,並推行“三色兩旗”工作法,在作戰圖上對合規網箱、超規劃網箱和部分超規劃網箱按“綠、紅、黃”三色進行區分標識、分類管理,對完成外遷清退、切割清退的分別按白、藍兩色進行插旗標識,實現清退任務動態跟蹤與精准落實。
北壁鄉持續推動超規劃網箱養殖整改工作。北壁鄉政府供圖
拆除網箱,為的是水生態環境,但村民的生計,也是大事。
北壁鄉養殖戶老陳在鐵爐下角洋海域養殖256口網箱的大黃魚,每年的收入非常可觀。“不養魚家裡就沒有收入來源了。”老陳坦言,一開始自己十分抗拒,也並不能理解鎮政府這番舉措。
為了消除群眾的抵觸情緒,該鄉積極為養殖戶爭取到“內轉外”項目補助及灣外深水大網箱相關政策。可是養殖戶們對賣魚周期的把控、灣外養殖環境的未知充滿顧慮,使得整改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每天穿梭於各個海域之間,帶著漁業專家登上漁排與養殖戶耐心地講解灣外深水大網箱的優勢。”北壁鄉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王雲芳說,超規劃養殖整改工作讓她從一個養殖“門外漢”變成了半個專家。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鄉干部多次的調解和溝通下,養殖戶們逐漸理解了整改工作的重要意義,紛紛主動開展“內轉外、淺轉深”。
“生態不是靠喊出來的,是靠干出來的。”霞浦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崔向新說,干群齊心協力,才能順利將整改工作這塊“硬骨頭啃下來”。
疏堵結合 “海上牧場”重現碧波蕩漾
長春鎮大力推進超規劃網箱養殖整改工作。長春鎮政府供圖
隨著活水船上的機械臂用網兜將最后一部分大黃魚舀至船中,運往外海深水大網箱,霞浦縣北壁鄉黨委書記林彥伶終於鬆了一口氣。在她的帶隊下,趁著今年大黃魚分苗期,當地2000萬尾養殖大黃魚集體從內海小網箱“搬家”到外海深水大網箱。
去年,霞浦出台海上網箱養殖“內轉外、淺轉深”工作實施方案,鼓勵支持養殖產業由內灣向外灣、由淺海向深海發展。
“東沖口是三都澳唯一的出海口,它的海水流動頻次比內灣高,抗風浪方面又較外海更具保障,因此具備‘內轉外、淺轉深’的自然條件。”林彥伶說,目前,北壁通過政策扶持,引導鄉裡大型企業先行選址。同時,在東沖和池澳與赤澳之間海域打造472口大網箱,引導養殖戶進行大黃魚、海參或海膽養殖,努力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前總擔心轉到外海后魚群存活適應問題,現在來看,顧慮都是多余的。”養殖戶老徐感慨道,“新的養殖區域設施全、水質好,養殖密度科學合理,水質優良,養出的大黃魚品質比以前還好,真是既保護了海洋環境,又讓我們的收入有了保障。”
像老陳一樣從擔心顧慮到信心提振的養殖戶比比皆是。在下滸鎮,“內轉外”海參養殖讓養殖戶馮德林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外海的水質更好,養殖密度也小,有利於海參的生長和品質提升。”在新遷至外海的塑膠漁排上,馮德林邊喂養新投放的海參苗邊說。
沙江鎮組織攻堅隊開展超規劃網箱養殖整改工作。沙江鎮政府供圖
為更好地為“內轉外”的塑膠網箱養殖戶提供風險保障,下滸鎮還計劃為養殖戶購買《“內轉外”塑膠網箱財產保險》,以有效抵御海上養殖風險。下滸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吳耀洲介紹:“我們通過對養殖戶‘內轉外’塑膠小網箱進行投保,給養殖戶吃下‘定心丸’,進一步推動塑膠網箱‘內轉外、淺轉深’發展。”
集中清理超規劃養殖行為的“堵”,與推動內灣淺海向外灣深海養殖轉移的“疏”,疏堵結合、標本兼治。
“今年,我們計劃在北壁灣外海域選址建立含筏吊式、小網箱、深水抗風浪網箱等多種養殖方式,集海帶、龍須菜、鮑魚、海參、大黃魚等多個養殖品種為一體的海上牧場,形成灣外養殖示范區。在保証灣內水質循環、養殖安全的同時保証群眾生產和海洋漁業效益。”崔向新表示。
建章立制 確保美麗風光持續顯現
利用無人機定時對全鎮海域進行航拍建模,即可快速形成“超規劃網箱養殖清退作戰一張圖”……這是溪南鎮創新引進的AI智慧治理平台,通過設置5個無人機基站,對全鎮海域進行全覆蓋監控,及時掌握海上養殖區域變化情況。
溪南鎮實現清退任務動態跟蹤與精准落實。溪南鎮政府供圖
當整治進入后半場,長效管控顯得尤為關鍵。結合AI平台實時調度,溪南鎮組織海上部署執法船進行常態化巡查,實現重點海域24小時動態管控,能夠在短時間內實時核查海上養殖情況。“通過‘監管一張網、生態一張圖’長效治理機制,實現‘清退一戶、銷號一戶、動態更新’的閉環管理,確保清退整改工作無死角、無盲區。”劉峰說。
線上、線下齊發力。隨著整治的推進,漁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生態效益。“原先密集的網箱漁排現在被藻類植物所取代,三都澳內的水質狀況也慢慢變好了。”養殖戶馮德林說。
網箱清退后,如何防止海上違規新增漁排現象?溪南鎮進一步深化工作措施,今年5月起對轄區海域現存漁排網箱進行全覆蓋打碼固化,同時安排專人跟隨上排核查,逐排測量規格、清點口數,精准掌握現存網箱的真實情況,及時甄別漁排屬性。通過打碼核查,對海面上現存漁排情況進行固化,有利於常態化精准管理,能夠高效、准確地甄別和處置新增、移位的漁排。
整改成果需要盡力維護好,常態化的巡查和一系列的舉措實現了長效管控。
溪南七星漁排。張羽攝
和溪南鎮相同,下滸鎮堅持“人防+技防”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岸線巡查工作,密切關注已清退和待清退的海參、黃魚養殖戶動向,以防其復養。同時,結合海上智慧系統,使用無人機每日對海上養殖情況進行動態巡查,通過圖像採集比對、現場實地巡查等方式,實時掌握漁排位移動態,夯實鞏固清退成果。
三沙灣則不斷加大超規劃養殖漁排轉移情況的源頭治理,堅持邊整治、邊巡查、邊鞏固的原則,建立嚴密的海上養殖管控巡查機制。
如今,霞浦縣在“依法清、規范養、合規管”的系列“組合拳”下,海域生態環境和養殖品質得到明顯改善。截至今年6月,霞浦縣已清退超規劃網箱680.5367公頃,完成本年度階段性任務,曾經的無序養殖亂象已然遠去,一股新的氣息正扑面而來。(記者 吳枋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