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同安:打好融合發展牌  走穩振興致富路

2025年07月09日09:31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好融合發展牌 走穩振興致富路

同安現代農業發展持續提速,有農業“芯片”之稱的種子種苗產業是同安的特色與優勢。圖為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夏海濱攝

同安現代農業發展持續提速,有農業“芯片”之稱的種子種苗產業是同安的特色與優勢。圖為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夏海濱攝

  鄉村,是最深的根,也是最寬的路。

  這是一片正在崛起閩南“種業硅谷”的沃土,眾多台農跨越海峽前來編織“田園夢”﹔這是農產品煥發新活力的熱土,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從小鄉村走向全國市場﹔這是吸引四海游客紛至沓來的鄉土,接連不斷的文旅活動和體育賽事釋放著農文體旅融合魅力……當下,作為廈門“三農”工作、鄉村振興的主陣地和主戰場,同安區以生態為底、文化為魂、產業為核,鋪展開一幅既有“顏值”更有“產值”的鄉村畫卷。

  今年來,同安區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深入開展“經濟發展再提質”“城市管理再提升”“基層治理再提效”“工作落實再提標”活動,深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奮力開創同安鄉村振興新局面。

  改革驅動 現代農業激發動能

  走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同安多了兩個重磅標簽: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

  今年,同安區躋身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改革”二字當頭。該區以蓮花鎮、汀溪鎮10個集中連片行政村作為核心區,以稻、菜、花、果、茶等五大特色產業為基底,突出打造“數字同安、智慧同安”數字農業應用場景,已策劃生成試點項目21個,總投資6.9億元。

  作為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同安以五顯鎮為核心覆蓋全區,以種子種苗為主導產業,引導海峽兩岸種子種苗企業強強合作,推動聯合育種攻關和商業化育種,迎接廣大台胞共同編織“田園夢”,彰顯了同安在服務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前沿地位與獨特優勢。

  科技與改革雙輪驅動,同安現代農業發展持續提速,有農業“芯片”之稱的種子種苗產業更是同安的特色與優勢。作為福建省唯一以“種子種苗”為方向的產業園,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累計引進台灣農業優良品種300多個、台灣先進種植養殖技術50多項,特色種子種苗年貿易額近2億元,形成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種子種苗集散中心。

  同安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將著力打造閩台種業“硅谷”,積極實踐探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堅定走好同安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以旅興農 打響品牌引客下鄉

  依山而興、向海而榮,同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打開了一個個農文體旅融合新場景。

  上周末,2025年同安“環東風情季”系列活動如約而至,開啟一場為期兩個月的夏日文旅盛宴。作為系列活動重頭戲,漁村生活節將陸續走進潘涂、浦頭、后田、丙洲等濱海漁村,帶領市民游客共同嘗海味、喝啤酒、聽音樂,深度體驗廈門漁村風情。

  這是同安“環東風情季”連續舉辦的第三年,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每年在暑期為我們吸引來非常多人流量,直接帶動了民宿、餐飲等行業發展。”西柯街道宣傳干事陳倩倩表示,在“環東風情季”的引領下,轄區美食浦頭土龍湯、丙洲煎蟹進一步打開了知名度,成為引客下鄉的法寶。

  讓養在深閨的“寶藏鄉村”走入聚光燈,是同安始終瞄准的方向。3月初,UTMB越野賽落地同安,近5000名海內外選手沿著越野賽道打卡同安北部山區最秀美的山水風景﹔5月初,廈門“同安古城杯”龍舟邀請賽在東西溪開賽,不僅帶來數萬人次觀賽,還吸引人流走進同安古城及周邊村庄……細數今年同安文旅大事,“賽事經濟”成為關鍵詞,同安鄉村愈發頻繁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同安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節聚勢、以賽引流、以旅興農,農文體旅融合發展是當下同安文旅市場的重要趨勢,鄉村旅游更是區域文旅產業中不容忽視的增長點。通過持續打響“稻香上陵”“鄉水隘頭”“花漾古坑”等一系列鄉村旅游品牌,同安區2024年鄉村旅游接待人數、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0.41%、12.41%。

  為了持續激發鄉村文旅活力,同安區2025年“廈鄉趣”系列農文旅活動近期正式啟動,有效整合山、海、城文旅資源,以30余場重點活動構建“季季有主題、月月有活動、周周有亮點”的鄉村旅游新格局,進一步探索引客下鄉的“同安經驗”。

  助農出圈 “一村一品”串聯成鏈

  同安,把人氣引入鄉村,更把農產品送向市場。

  眼下,正值“褒美進士芋”的黃金生長期。在汀溪鎮褒美村約300畝芋田裡,寬大翠綠的芋葉如波浪翻涌,泥土深處正孕育著芋頭“寶寶”。去年,“褒美進士芋”成為廈門近10年來的首枚地理標志証明商標,這種因褒美村曾出武進士而得名的芋頭名聲大噪,成為市場寵兒。

  在廈門已注冊的地理標志証明商標中,同安特產佔全市總量八成。其中的“同安鳳梨穗”是當地響當當的龍眼品種,種植面積佔全區龍眼的80%,年產值超3億元,去年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前廈門市三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均來自同安,另兩個是“同安梅山豬”和“同安水果玉米”。

  品種繁多的優質農產品,是同安品牌農業蓬勃發展的有力証明。多年來,同安區立足資源優勢,發展壯大蔬菜、水果、高山茶葉、花卉苗木及種子種苗等特色農業產業,成功培育25個“一村一品”專業村,其中不乏國家級示范村。

  面對農特優產品“小、散、多”困境,同安區打造“同民安”區域公共品牌,與同安各村居的“一村一品”商標形成母子品牌,由國企統一運營管理,逐步構建產銷一體服務體系,區域規模優勢漸漸形成。同安城建公司副總經理趙沛琦介紹,“同民安”品牌秉持“讓農產品增值、讓農民增收”的初心,有效融合野茶啤、水果玉米等特色產品,推動“一村一品”規范化、品牌化運營。

  這條從鄉村延伸而出的產業鏈,成為同安區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的縮影。5月底,2025年福建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在龍岩市上杭縣召開,同安區作為廈門唯一代表在會上作交流發言。可以說,廈門鄉村振興工作,同安是“主力軍”,也是“樣板間”。(記者 林健華 通訊員 鄭素描 楊心亮 余雪燕)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