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滄:創建企業“進不了窗口”服務機制,打造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近年來,廈門市海滄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成效,創建的企業“進不了窗口”服務機制有效破解了企業發展中的堵點難點問題,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廈門鑫朋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清鳳說:“從拍下地塊到拿到施工許可僅用5個工作日,成為廈門首個‘四証同發’項目。”這家從5台車床起步、年產值破億的企業,曾因增資擴產需16畝用地而面臨找不到合適地塊的難題。正是通過海滄區企業“進不了窗口”事項綜合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的協調,該企業不僅找到了距老廠300米的合適地塊,更通過審批流程“串聯改並聯”的創新,實現了“拿地即開工”。這一案例,僅是海滄區以改革思維破解企業難題的縮影。
工作人員深入項目施工地了解情況
為何要成立這一服務中心?海滄區主要領導坦言,在長期與企業接觸中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常遇五類困難:辦理事項常規政務窗口“進不去”、跨部門協調“推不動”、多事項交織“辦不成”、事權受限“批不了”、歷史遺留問題“解不開”。這些堵點難點問題因涉及體制機制障礙、跨部門權責交叉等,成為企業發展的“梗阻點”。
2022年1月,海滄區在福建省首創服務中心,錨定“兜底解決企業非常規訴求”的定位,直接對區主要領導負責,形成“企業找區領導轉變為找中心”的高規格聯動渠道。該中心核心職能是將企業“進不了窗口”的事項轉化為“進得了窗口”的流程,成為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裡”的關鍵樞紐。
三級協調機制,高效解決企業難題。服務中心通過構建“部門每周會商、分管領導每旬專題研究、區主要領導每月召開服務企業接待日”的三級分類分級協調機制,高效扁平地解決企業難題。截至2025年6月,區主要領導已召開服務企業接待日31場,破解了204家企業涉及用地規劃、設施配套等問題353個,企業獲得感提升,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延伸服務觸角,實現“區街聯動、產業細分”。服務中心堅持“需求導向”延伸服務觸角,2022年設立區級中心后,2023年向4個街道實現全覆蓋。2024年8月,該中心立足自身主導產業實際,增設服務生物產業發展服務分中心,破解創新產品臨床研究、挂網入院等專業難題。2025年4月,為應對外貿新形勢,又增設服務外貿工作專班。如今,“1+4+2”窗口體系基本實現了“區街聯動、重點領域細分、專業對接”,讓企業“疑難雜症”就近可訴、訴必有應。
從個性化到標准化,破解共性難題。服務中心將個案經驗轉化為普適規則,編制《工作匯編》《辦事模板》等制度文件,推動審批流程再造。針對企業增資擴產審批時限長問題,聯動市直部門出台政策,將審批時限從224天壓縮至64天。同時,梳理形成一批辦事指南,實現“解決一個企業訴求、帶動破解一類問題”。
激活區域經濟,持續釋放溢出效應。服務中心成立三年多來,累計受理企業“進不了窗口”訴求事項1958件,辦結率為96.5%。溢出效應持續釋放:近三年海滄區制造業項目新增179個,總投資665.5億元。海滄區生物醫藥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目前有超過55個創新藥及改良型新藥品種已申報進入和正在開展臨床試驗,佔廈門市在研新藥86%以上。
下一步,海滄區將持續深化提升“進不了窗口”服務機制,秉承“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的理念,在實踐中探索總結經驗,力爭為全國基層政務服務在機制集成、流程再造、效能提升等方面提供可操作、可復制的“海滄樣本”。(文/圖 陳世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