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邵武肖家坊鎮:黨建引領惠民生 “五合共富”結碩果

南平邵武市肖家坊鎮森林覆蓋率89%,坐擁天成奇峽丹霞勝景,卻曾面臨勞動力外流、產業碎片化的困境。近年來,肖家坊鎮堅持黨建引領,以“組織合筑、產業合融、閩台合鳴、生態合韻、民生合奏”的“五合共富”模式破解難題,推動村財年均增收超38%、村民人均收入提升30%,成為福建省首個完成村庄優化整合試點鄉鎮,同時也是閩台融合發展的前沿陣地。
四季桃豐收,種植戶露出喜悅的笑容。肖琳攝
組織合筑:黨建引擎激活共富動能
63歲李阿姨通過新村便民服務窗口辦理社保,“小事不出村”成為現實﹔重陽節全村老人首次共享慰問福利,村民感慨“分家半世紀,重做一家人”……這是肖家坊鎮創新“黨建體檢+並村五問”機制,實現組織融合與資源整合給村民帶來的好處。
當地以將上村、中際村合並為全省首個優化整合試點村為例,鎮黨委通過入戶宣傳率、表決同意率“雙98%”高票通過方案,建立“黨總支統籌、雙支部協同”架構,盤活兩村茶山、林地6000余畝,招引武夷藥博園項目落地,帶動50人就業、村財年增收10萬元。
同時,還借助“吃茶話事”解民憂,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民主協商30余場,化解村民糾紛26起。設立“紅色先鋒崗”,黨員帶頭整治環境、調解矛盾,培育14名村級后備力量,為鄉村治理注入“活水”。
產業合融:特色發展撬動共富杠杆
坊前村採用“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制種大戶鄧順平帶領500名社員發展制種業,村總產值超2000萬元,140戶農民實現“家門口增收”。
該鎮立足“煙、稻、種、茶、果”等多種特色產業優勢,構建“訂單農業+農旅融合+綠色加工”產業鏈。推行“煙葉+水稻制種”雙優基地模式,80后返鄉青年巫自偉上半年種煙收入10萬元,下半年制種再賺8萬元,就是得益於這種模式的推行。據了解,全鎮制種面積1.2萬畝,依托綠色產業綜合體自動化加工線,年加工種子240萬斤,輻射贛閩3省農戶。
孫家村喚醒300畝荒廢油茶園,成立天興林木合作社,注冊“知青源”商標,建設加工廠輻射全鎮1500畝油茶林,戶均年增收1萬元。昔日50公斤茶油僅賣300元,如今產值達30萬元。
閩台合鳴:兩岸攜手拓寬共富通道
肖家坊鎮還借力台胞“新鄉人”資源,打造閩台融合樣板。台商林浩沾任邵武市人大代表,推動“月香婦女微家”品牌落地,幫助當地村民再就業。近年來,鎮政府通過包餃子、寫春聯等活動深化情感聯結,盧月香感嘆:“風俗與台灣一樣,這裡就是家!”。
台商盧月香投資1000萬元流轉300畝荒地,種植台灣四季桃、金針花,打造“四季有花有果”觀光園,帶動30名留守婦女月增收3000元。2024年簽約投資1億元建設閩北首個閩台青年創業孵化基地,規劃“兩岸驛站”“姐妹家園”,吸引台青導演薛穎穜等人才落戶。
生態合韻:綠樹群山鑄就共富根基
肖家坊鎮立足當地實際情況,通過激活生態資源,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通過林權改革破瓶頸,大膽嘗試“森林生態銀行”模式,10個行政村與廣森營林公司合作,整合林地、碳匯資源。村民李瑩將閑置山林托管后年增收數千元﹔徐敦勝以全省首筆“林下經營權証”抵押貸款種植黃精,破解資金難題。
此外,該鎮還依托“世遺1號”風景道,串聯天成奇峽、解放村雞公山等景點,打造吉寶原康養基地、登高村共享茶工坊。2024年康養產業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拉動200名村民吃上“生態飯”,為下一步開發康養旅游鏈全域奠定堅實基礎。
民生合奏:普惠共享繪就共富底色
肖家坊鎮在探索“五合共富”模式中,始終把民生改善放在首位。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推動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在全市率先升級區域性養老中心,在“4+N”家庭醫生團隊服務的基礎上建設中醫閣,同時引入第三方專業養老機構,打造“醫養護康”一體化服務。黃奶奶入住這裡后,參與手工坊制作香囊,日賺30余元,深有感觸:“有熱飯吃、能賺錢,比獨居強多了!”真正實現了養老創新惠民生。
在民生保障中,該鎮還實行技能賦能強造血措施。組織科技特派員下鄉改造低效油茶園,金融助理員推廣“鄉村振興貸”,2024年授信93.5萬元支持13名農戶。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走進武夷藥博園,學員實地研學農文旅融合路徑。
肖家坊鎮依托南平市委“五合一”產業振興全鏈條,以組織合力筑牢根基、產業融合激活動能、閩台合作打開格局、生態聚合厚植優勢、民生普惠共享成果,詮釋了鄉村振興的“五合共富”路徑。如今,全鎮正以“康養小鎮”為願景,書寫著“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華章,為閩北山區振興提供可復制的共富樣本。(鄧賢龍 蘭澤宇 肖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