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土樓”變“金樓”

人民網“行進中國”福建調研採訪團
2025年07月13日14:4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天色漸晚,記者一行驅車盤繞進入福建省龍岩市的群山之中。一座座中式美學含量滿滿的圓形建筑在暮色下巍然屹立,那便是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土樓群。

放眼望去,屹立百年的土樓在燈光的映照下絢麗奪目,宛若“金樓”。有座叫環興樓的土樓看起來略有不同,圓形的樓頂缺了一角,站在樓腳抬頭一看,一輪明月恰好“鑲嵌”於內。這一幕讓記者覺得有些眼熟。

土樓在燈光的映照下絢麗奪目,宛若“金樓”。人民網 李昌乾攝

土樓在燈光的映照下絢麗奪目,宛若“金樓”。人民網 李昌乾攝

“不少年輕人都會覺得眼熟。這和手游《天涯明月刀》裡的場景一模一樣,這座土樓是它建模的原型。”90后客家人陳盛哲生在土樓、長在土樓,在他看來,正是“缺憾美”讓環興樓從土樓群中脫穎而出,被游戲大IP“相中”。

陳盛哲所說的,是龍岩市永定區在文化和旅游部幫扶下達成合作的沉浸式數字文旅項目。五年前,為了加快老區振興步伐,文化和旅游部與永定區協同推進《“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部對口支援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工作方案》編制工作,從優化文化和旅游發展布局、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藝術創作水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促進現代旅游業發展等6個方面建渠道、引資源、攻項目。

緊抓對口幫扶機遇的永定,不僅將環興樓原封不動地“搬”入游戲場景,還將客家文化融入其中——客家人愛喝的萬應茶,成為角色受傷時的“解藥”﹔玩家通關尋寶的密碼,深藏於客家楹聯之中。

隨著游戲火爆,游戲場景中的情節也被“搬”回環興樓,被打造為游戲主題的沉浸式“劇本殺”。“我還演過游戲的NPC呢。”所有NPC(非玩家角色)都由永定客家土樓藝術團演員扮演,作為團長的陳盛哲扮演劇中主角。

“劇本一共94頁,還是正反面印刷。”陳盛哲用拇指和食指比劃著厚度說,“我們需要通過演繹帶動劇情發展,讓玩家的虛擬感受變成實景體驗。”

起初聽說土樓被游戲大IP“相中”時,陳盛哲隻覺得新鮮,“我們那時候哪知道土樓還能跟手游結合,還能搞‘劇本殺’,那是想都沒想過的稀奇路子。”五年過去了,文旅業態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昔日的“新鮮事兒”,如今已稀鬆平常——從影視作品《大魚海棠》到手游《天涯明月刀》,基於土樓文化遺產元素創作的眾多國風產品,正逐步實現“破圈傳播”。

受此啟發,陳盛哲和一群同樣喜愛土樓和客家文化的年輕人,萌生了創作一部沉浸式客家文化歌舞劇劇本的想法。演出的舞台不在傳統劇院,就在環興樓的天井——燈光璀璨的露天環形劇場裡,土樓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是道具,觀眾也從看客變成演員。

客家文化歌舞劇演出現場。人民網 李唯一攝

客家文化歌舞劇演出現場。人民網 李唯一攝

“現場哪位觀眾想出演‘客家新郎’?”在“客家娶妻”片段中,台上演員剛吆喝著問,台下就有數位觀眾紛紛舉手報名,一位來自雲南的游客信步上台,體驗了一回“客家婚俗”。

演出中,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不止於此,向觀眾敬萬應茶、跳篝火舞等互動的創作靈感均源於客家文化,這部名為《客》的歌舞劇將客家人春“迎客”、夏“說客”、秋“請客”、冬“留客”的熱情好客精神充分融入其中,並結合客家土樓建筑、茶文化、婚姻習俗、飲食文化、民間藝術等,讓五湖四海而來的游客沉浸式體驗客家文化。

“以前總覺得,客家戲是演給老人看的,觀眾是那些昔日漂洋過海而今惦念故土的客家老人。”而現在,陳盛哲卻覺得客家戲頗受年輕人歡迎,“家門口有那麼多年輕游客,他們都是聞名而至、盡興而歸。”

“去年我們在土樓演出歌舞劇四百多場,有時一晚連演三場,觀眾太多位置都不夠坐。”陳盛哲說。

土樓孕育了《客》這部劇,更繁盛了客家文化。“土樓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堆黃土,曾經看到這些歲月留下的痕跡,會有淡淡的傷感,但現在不會了,我們年輕一代正努力豐富土樓的文化底蘊,提升游客的文旅體驗。”

福建省客家土樓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啟煒表示,讓游客沉浸式參與其中是福建土樓不斷開發升級常態化演出的意義,同時,演出還與客家家訓館、福文化館、夯土技藝展示館、茶制作體驗館等非遺展覽館、非遺工坊形成“兩館一劇一街區”的非遺主題體驗綜合體,幫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永定土樓不斷開發升級沉浸式常態化演出。人民網 李唯一攝

永定土樓不斷開發升級沉浸式常態化演出。人民網 李唯一攝

今年一季度,永定區累計接待游客達236.09萬人次,同比增長18.8%。“文旅產業既能保護和傳承土樓文化遺產,又能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永定區文體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石章表示,“僅1-3月,永定區通過發展文旅經濟就獲得收入24.51億元,同比增長超20%。”

天圓地方,圍合萬家。

“五年來,我見証著家鄉的‘土樓’變成帶動大家致富的‘金樓’。”陳盛哲說,這方被時光雕刻凝固的土樓,正用最本真的鄉土基因,書寫著最鮮活的振興故事。(唐維紅、余尤宜、胡琳、李唯一、林曉麗、李昌乾)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