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每一天都花樣美麗(古悅新喜)

王冬鬆
2025年07月20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唐代周昉中國畫《簪花仕女圖》(局部)。

  不久前,福建泉州蟳埔簪花上榜抖音最受歡迎的非遺體驗項目。集美麗與美好於一身的蟳埔簪花,近年來逐漸“火出圈”,在海內外開啟簪花美學熱潮。

  中國人自古便對花有著深厚情感,不僅視花為美,更用花卉來驅邪避凶、抒情達意,“中華”的“華”字本義就是“花”。簪花是將花戴在頭上,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傳統可以追溯至秦漢,唐代逐漸流行,至宋代達到鼎盛,所簪之花也由最初的鮮花,拓展至用綢絹、通草、金銀等材料制作的像生花。各個朝代的簪花風尚,在藝術作品中均得到清晰展現,比如四川等地出土的東漢女俑中,有不少頭上簪著菊花、蜀葵花﹔作為傳世最早的簪花題材卷軸畫——唐代周昉中國畫《簪花仕女圖》,則以柔麗的色彩、細膩的筆觸,生動再現了唐代女子簪花之好,在牡丹、海棠、荷花、芍藥等不同花卉裝扮下,女子們雍容華貴、儀態萬千。

  其實,簪花並非女性專屬,而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西晉美男子潘安和陸機“九梁插花”,盡顯魏晉風流。唐代蘇颋因文採出眾,獲賜御花插頭,簪花與才華、榮譽產生了聯系。到宋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男子簪花大為流行。《水滸傳》便描繪了好漢簪花的情形: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周通“鬢傍邊插一枝羅帛像生花”。對於文人士大夫而言,簪花還是獨立個性和超脫情懷的外在表達,從南宋佚名中國畫《田畯醉歸圖》等畫作中,可窺見文人簪花的瀟洒與自在。

  一朵芬芳,不僅照見傳統之美,也見証中外文化交流。明清時期南方地區女子簪花,多青睞茉莉和素馨。這兩種香氣扑鼻的花卉,乃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從外邦傳入。而蟳埔簪花,一般認為與宋元時期來泉州定居的南印度泰米爾人有關,他們的戴花習俗與中國本土簪花傳統相遇,最終形成今天蟳埔標志性的“簪花圍”——以四季時令鮮花或絹花串成的多層花圍,搭配發簪等,形成“頭頂花園”絢麗奪目的獨特造型。從遠道而來的花卉到插滿發髻的花圍,繁花裡彰顯著中華文化兼容並蓄的胸懷。

  如今,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碰撞,簪花材質不斷拓展、工藝不斷創新、樣式更為多元,甚至有設計師將簪花元素融入服飾設計,引領新中式美學潮流。簪花廣受喜愛,正暗合了當下人們的心理需要。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人們渴望時光能夠慢下來。簪花中的穿珠、纏線、調色等一系列專注於“慢”的行為,恰能讓人摒棄浮躁與焦慮,獲得心靈上的寧靜與滿足。

  時至今日,即便從事體力勞動時,“以海為田”的蟳埔女仍堅持簪花,讓每一天都花樣美麗。那些芬芳馥郁的鮮花,是標記生活的色彩,更寄寓著美滿和希望。

  (作者為華僑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8 版)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