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知行滬上探新路 強國有我擔使命

2025年福建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隊赴上海開展實踐活動

2025年07月21日16:58 |
小字號

日前,由福建師范大學、福建技術師范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組成的“追尋領袖足跡 擔當強國使命”2025年福建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隊奔赴上海,探索上海以高等教育“兩個先行先試”為牽引,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生動實踐,激活青年學生創新基因與實干本領,奮力譜寫新時代的青春華章。

智慧賦能,鍛造知行合一的行前課堂

聯合實踐隊出征儀式上,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傅慧芳為實踐隊作行前動員,校黨委書記阮傳瞰為實踐隊授旗,實踐隊指導專家、思政課教師,省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物理與能源學院副院長陳水源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楊小霞分別進行了理論導學。

實踐隊特邀北京科技大學群團發展研究院院長石新明結合編寫《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的體會,圍繞該書“訪人物、講故事、帶思想、強認同、見行動”的邏輯,就“追尋領袖足跡”主題社會實踐進行指導,建議學員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處搞調研、受教育、出成果。

科技賦能,找尋規劃館裡的“創新密碼”

實踐隊師生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調研學習

實踐隊師生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調研學習

實踐隊首站走進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系統調研上海作為創新之城的獨特魅力。“太震撼了,仿佛真正置身在上海街頭。”實踐隊隊員通過全球最大的5D數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盤全面了解上海創新之城的科技底色。

“瞧,這就是我們剛剛出站的地方!”在精細的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立體模型前,隊員們被綜合交錯而又高效有序的調度系統深深震撼。

在思政課教師張銘倩帶領下,實踐隊依次調研了自貿試驗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八個展區,深入了解上海在增設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持續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等功能的成效。“上海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定位在展館中具象化了!”實踐隊隊員許瑋娜感嘆道。

黨建引領,探尋雲端之上的“中國高度”

實踐隊師生在陸家嘴金融城黨群服務中心調研學習

實踐隊師生在陸家嘴金融城黨群服務中心調研學習

在陸家嘴金融城黨群服務中心,實踐隊現場訪談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綜合黨委上海中心片區主任、上海中心大廈樓宇黨委副書記毛瑱妮。陸家嘴金融城有50多萬名員工,平均年齡為29.5歲,70%學歷都在碩士以上。“如何凝聚這些青年人才?”面對實踐隊隊員的提問,毛瑱妮指著牆上的圖表分析道,“我們大力實施‘把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骨干’的雙培工程,讓黨員們成為企業創新活力的源頭。”

企業黨員又該如何管理,發揮先鋒引領作用?實踐隊隊員在調研中找到了答案:金融城用大數據系統創新黨員積分管理,參考企業KPI考核方式,每個黨員信息裡都有一個評分體系。“這一創新舉措真正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具象化、數據化了,我們支部回去也要學起來!”隊員們感嘆道。

調研中,“樓事會”這一新詞激起了實踐隊熱烈討論,“黨群服務251件,樓宇經濟559件,樓宇治理353件,樓宇文化1192件。”大家在智慧大屏閃爍的數字中深切感受“把社區居委會搬進摩天大樓裡”的制度創新給企業帶來的便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滲透進基層治理方方面面的重要理念。”思政課教師黃彩虹在調研小結中和隊員們分享道。

協同發展,觸摸長三角一體化的創新脈搏

實踐隊師生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調研學習

實踐隊師生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調研學習

在長三角科創會客廳——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實踐隊在硬核科技展品和九城協同發展圖譜中觸摸長三角一體化的創新脈搏。在“科技創新”展廳,實踐隊隊員不時駐足,書法機器人揮毫書寫的“智造”二字令人印象深刻,1:1還原的C919大飛機駕駛艙模擬器彰顯高端裝備制造的前沿技術。

在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實踐隊隊員們在展館裡圍繞“機制創新:長三角一體化的‘制度密碼’”課題開展熱烈討論。“我認為是‘一網通辦’突破了行政壁壘發揮了大作用”“176所高校、547個院士工作站、33家科創板上市企業聚集形成的‘產學研用’轉化閉環才是關鍵”……“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制度創新能夠激發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非常重要。”同行的思政課老師王鷺在討論中總結道。

如何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實踐隊在“校企共生”展區中找到了答案,並進行思政微課錄制。“揭榜挂帥”電子牆上實時更新的九城企業技術需求榜單,德康集團與上海交大、復旦醫學院合作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給實踐隊隊員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科創走廊既是技術長廊,更是人才長廊,當教育遇見產業,實驗室連接生產線,青春理想便與區域發展的脈搏同頻共振。”實踐隊隊員羅格在實踐日志裡有感而發。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高校師生要何為?”在結束一天調研、學習、實踐的大巴車上,思政課教師開展了一堂“移動思享匯”,與學生一起進行復盤和反思總結。(文/圖 福建師范大學)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