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茶金融”助力“三鏈融合”,打造茶葉新質生產力

王君超
2025年07月23日11:19 |
小字號

茶產業作為傳承千年的特色富民產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承載著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增收的三重使命。然而,當前產業鏈長期深陷“低附加值鎖定”與“融資梗阻”困局:生產端因規模分散深陷“微笑曲線”底部,資金端受期限錯配引發現金流斷裂,數字端因數據孤島阻滯信用價值轉化。破解上述困局亟需借助“茶金融”手段,打破“三鏈割裂”狀態,以產業鏈升級重塑規模效應,以資金鏈適配熨平周期波動,以數字鏈貫通激活要素效能,打造茶葉新質生產力,推動茶產業從資源孤島邁向融合生態。

“茶金融”重塑產業新生態

當前,“茶金融”雖尚未形成統一定義,但茶與金融的實踐探索仍在持續推進。每年均有創新金融模式深度融入茶產業鏈,助力茶農茶企打通產業鏈堵點、暢通流通渠道。整體來看,“茶金融”可以理解為以茶葉全產業鏈價值實現為核心,以金融工具為手段,整合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要素資源,形成的特色化產業金融生態。

(一)“茶金融”與“金融茶”具有本質區別

“茶金融”與“金融茶”雖只是文字順序不同,但其產業邏輯和價值邏輯存在本質區別。

“茶金融”的聚焦點始終是茶,目標是通過金融手段解決茶產業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推動形成茶葉新質生產力,實現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無論是福建安溪鐵觀音利用茶園碳匯收益權獲取信貸、推動綠色轉型,還是金融助力“智慧茶園”建設,“茶金融”都牢牢堅持以實體產業需求為中心,引導資金精准灌溉產業鏈各環節,最終實現產業提質、茶農增收的雙贏局面。

“金融茶”關注的是脫離茶葉實體的金融手段。它以茶葉作為標的物,形成茶概念,或控制產量造成供不應求的假象,炒作天價茶,或用提貨單交易提供偽創新金融工具,或承諾高額回報制造一夜暴富的幻象。“金融茶”本質是以茶葉為媒介的資本杠杆對賭,缺乏真實的茶交易背景,與真實茶產業鏈毫無關聯,其惡果不僅在於催生價格泡沫、擾亂市場秩序,甚至淪為非法集資工具,最終導致產業鏈空心化。

可以看出,“茶金融”讓茶葉更“值錢”,“金融茶”讓茶葉變“籌碼”。前者用金融工具服務“從茶園到茶杯”的價值創造,后者用金融手段玩“擊鼓傳花”的零和博弈。正因如此,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茶金融”生態,堅決遏制“金融茶”投機,讓每一片茶葉承載匠心與自然饋贈,而非資本賭局的虛火。

(二)“茶金融”與五大新金融自然契合

“茶金融”實質上是金融與特色化茶產業相融合的產業金融新業態,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普惠金融、文化金融血脈相通、自然契合。

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茶葉的初級加工已不能滿足茶葉產業鏈的現代化發展需求,茶葉的附加屬性不斷得到挖掘。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引入更多先進要素,茶與金融相結合的模式尤為重要。

科技金融注入“創新引擎”。其對先進制茶技術與智能裝備的金融支撐,有效保障並提升了整體工藝水平。科技金融為茶產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動力,不僅提升了初級加工的效率,更賦能茶企開拓新式茶飲、含茶食品等精深加工領域,豐富了茶產品的供給。眾多金融機構設立“專精特新專項貸”“科技貸”等專項貸款產品,服務茶企升級改造,擴大經營范圍,有效助力茶葉全產業鏈發展。如福建春倫集團獲廣發銀行1000萬元“科技貸”,用於搭建物聯網系統,實現茶園數字化管理,產能提升30%以上。

綠色金融守護“金山銀山”。好山好水出好茶。綠色金融的“源頭活水”精准滴灌茶企茶農,既保障了茶葉自然純淨的品質底蘊,又避免了過度採摘、竭澤而漁的短視做法,引領茶產業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健康可持續道路。作為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業百強縣及全國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縣,蕉城區立足產業實際,樹立了“生態化、智慧化、標准化、品牌化、融合化”的茶產業發展思路。寧德農商銀行以霍童溪沿岸4個鄉鎮為關節點,建設“綠色金融走廊”,創新福茶貸、茶苗貸、茶企要素貸等信貸產品,有效盤活茶葉、茶樹、土地承包經營權等非標資產。據統計,全國生態茶園認証面積623.59萬畝,碳匯交易試點茶園每畝增收1200元。預計2025年30%茶園接入碳賬戶,碳資產收益或佔茶企淨利潤15%-20%。

數字金融架設“智慧雲橋”。從茶園到茶杯,數字化轉型是茶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金融為其鋪路搭橋,為產品溯源、企業數字化改造提供了堅實后盾,有力推動了茶企數字化進程和品牌影響力提升。如福鼎農信聯社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參與“白茶大數據溯源平台”開發,實現了白茶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數字化追溯,保証了茶葉品質,提升了品牌價值,該平台使產品溢價率達25%,復購率大幅提升。廣發銀行通過“科技貸”產品助力福建春倫集團企業數字化改造,為“智慧茶園”物聯網系統建設提供了關鍵支持,有效提升了企業管理效率。

普惠金融托起“萬家基石”。茶產業鏈條的核心背后,是無數小微茶企與辛勤茶農日復一日的耕耘。家庭式、作坊式經營主體大量存在,他們大多處於價值鏈條的前端,規模小、實力弱、產業化水平低。普惠金融如同普惠雨露,為小微主體提供金融滋養,幫助他們融入更長的產業鏈條,實現增收致富。如寧德市在福建省內首創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機制,盤活林木、茶園等農村“沉睡”資源,推出福茶·契約貸等創新信貸產品和古田油茶天氣指數保險等創新產品險種,助力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的示范路徑。四川廣元市推行“金融鏈長制”,創新“民宿貸”“農村集體收益分配權抵押貸”,茶產業貸款余額7.28億元,同比增速29.13%,帶動建成國家4A級茶旅景區。

文化金融激活“千年茗韻”。茶的傳承更多的是茶文化的傳承。一片樹葉承載了一個產業,更承載了一種文化。品茶即品文化,中國茶文化具有豐富內涵和深刻精髓,不同茶品浸潤著不同心境。文化金融持續助力傳承茶藝、茶理、茶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注入強勁文化向心力。三都澳曾是世界唯一以茶葉為主的通商口岸,被譽為中國近代東南“海上茶葉之路”的“東方茶港”,近年來,多家金融機構積極為其提供設備更新貸款,大力支持自動化碼頭建設。此舉顯著提升了茶葉制品出口效率,並助推“茶文化”通過萬裡茶路傳播海外。例如,春倫集團在金融支持下打造“茶文化創意產業園”,年吸引游客50萬人次。武夷山香江雲茶興項目獲農行5000萬元固定資產貸款,開發“茶宴+制茶體驗”等文旅項目,聯動瑞幸、茶顏悅色等新茶飲品牌,年產值超3.8億元。

茶產業鏈面臨融資“三重門”

當前,融資難題仍在困擾部分小微茶企。產業主體融資能力弱、全周期金融供給不足、數字化基礎薄弱,這三大因素嚴重掣肘著茶產業的活力釋放。

(一)產業主體資質羸弱

中小茶企雖呈現地理集群化特征,但整體經營仍處於“小而散”狀態。因此,中小茶企在融資過程中面臨三個難題。

一是產業鏈地位低端,規模競爭優勢小。全國約90%的茶企為中小微企業,其中,約70%集中於初加工,平均利潤率低於農業全行業平均水平。中小茶企長期固守產業鏈底端的初加工環節,處於“微笑曲線”底部低附加值區間,難以通過規模效應提升議價能力。

二是工藝標准化滯后,升級路徑不暢。分散化經營模式制約先進設備引進,導致制茶工藝單一,工藝依賴人工導致品控波動,使企業陷入“初級加工—低利潤—無力技改”的惡性循環,阻礙生產標准化進程。

三是合格抵押品匱乏,融資壁壘高企。一方面,中小茶企普遍缺乏廠房、設備等足值固定資產作為核心抵質押物﹔另一方面,茶園經營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又因評估體系缺位、抵押政策模糊、處置通道不暢等問題,陷入“有資產難盤活”的困境。抵押品價值認定模糊與企業主體資質薄弱形成雙重制約,導致金融機構難以進行有效風險把控,信貸審批通過率隨之大幅降低。

(二)金融產品與產業周期深度錯配

金融產品供給與茶產業運行周期存在結構性矛盾。

一是短期存在“時間剪刀差”。春茶採收期高度集中且資金需求巨大,成為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節點﹔而銷售回款則普遍滯后至中秋、春節等傳統消費旺季。與此同時,傳統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流程較長、資金使用靈活性不足,難以匹配春茶收購的緊急融資窗口,這迫使茶企轉向民間借貸。據估計,全國春茶季資金需求約需400億元,僅約30%能通過正規金融渠道滿足,60%依賴民間借貸(利率超15%)。這一困境在寧德茶區尤為突出——作為福建重要產茶區,寧德春茶季(3-4月)資金總需求約25億元,涵蓋綠茶、紅茶,白茶、茉莉花茶等多個品類,其中80%的需求來自中小茶企和散戶茶農。

二是中長期存在“長短貸錯配”。新茶園培育及品種改良需3-5年生產周期,而銀行對中小茶企的貸款以中短期為主(多採用固定還本付息模式),導致貸款償付早於產業回報周期,迫使企業在未實現收益前即面臨償債壓力,形成現金流結構性斷裂風險,嚴重制約產業可持續投入。

(三)產業數字化滯后制約金融滲透

產業數字化的滯后,形成了金融滲透的“數據壁壘”。

一是源頭存在“數據荒漠”。茶葉價值受復雜氣候、產量波動等自然因素影響顯著。據統計,中小茶企設備數字化率不足20%,數字化覆蓋率嚴重不足,供應鏈金融缺乏可信數據支撐。碎片化信息環境推高金融機構風控成本,抑制其服務意願。

二是終端存在“信用黑箱”。大量小微茶企受制於薄弱的財務專業能力,85%的小微茶企無規范財務數據,難以提供符合金融機構要求的財務報表等關鍵信用憑証。疊加整個茶產業信用評估體系不健全,不僅未能彌合銀企間固有的“信息不對稱”鴻溝,反而日益加深,最終使融資門檻被無限抬高。

“三鏈融合”催生茶葉新質生產力

突破茶企融資“三重門”,需通過“茶金融”與五大金融工具協同發力,打造產業鏈、資金鏈、數字鏈“三鏈融合”新模式,共同催生茶葉新質生產力。

(一)構建“區域分類模型”,提升信貸方案適配性

我國產茶區地域差異顯著(華南大葉種、江南綠茶、西南邊茶等),因此,在推進“三鏈融合”過程中,亟需嵌入“區域適配指南”,提升信貸方案針對性。

一是按茶類特性分類施策。高山茶區(如寧德天山茶、江西廬山雲霧茶),側重“生態價值量化+輕量化數字改造”,推廣“海拔碳匯貸”“非遺工藝貸”。邊疆茶區(如雲南普洱、西藏珠峰茶),強化“跨境貿易金融+民族團結授信”,開發“邊貿訂單質押貸”“跨境人民幣結算貸”。平原集群區(如浙江龍井、安徽祁門紅茶),聚焦“規模化技改+品牌增值”,推出“智能茶機集群貸”“地理標志價值貸”。

二是按發展階段精准發力。在初級發展區(如西部新茶區),以“普惠金融+基礎數字化”為主,推廣“整村授信+簡易農事記錄”。成熟轉型區(如福建、浙江核心茶區),側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支持精深加工與碳匯交易。國際出口區(如廣東、雲南邊境茶區),強化“跨境金融+文化金融”,配套“出口信保+海外倉融資”。

(二)推廣“周期匹配模式”,優化全周期信貸供給

金融機構應圍繞茶業的產業鏈周期,施行差異化信貸期限政策。

一是短周期“快響應”。推出“春茶速貸”,建立茶企白名單制度,對信用良好主體開放快速審批通道,允許“採收季借、銷售季還”。

二是中長周期“穩支撐”。開發“茶園培育貸”,延長貸款期限,設置合理寬限期(僅付息不還本),配套財政貼息降低綜合成本。推出“茶機改造專項貸”,通過科技賦能助力茶葉技術升級。將智能茶機納入農機補貼目錄,實行“設備抵押+政府擔保”雙重增信,延長還款周期匹配設備收益年限。

三是貼身服務提效能。推行“金融駐村茶師”制度,派駐懂茶業種植經營的信貸專員,提供全周期融資輔導,定制專屬信貸方案,特別加強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老字號、特色小微文化茶企的專項金融輔導。

(三)完善“全鏈條風控體系”,筑牢可持續發展防線

針對“茶金融”創新中的潛在風險,需構建“中央統籌+地方執行+行業自律”的三級防控網絡。

一是建立全國統一的風險標准。綠色金融方面,出台《茶園碳匯計量國家標准》,明確高山、平原茶園的碳匯核算方法,引入第三方機構(如中國農科院)進行年度核驗,對造假企業實行“全國信用黑名單”管理。數字金融方面,建議由農業農村部牽頭建設“國家茶產業數據中台”,強制要求溯源數據包含“氣象自動記錄+企業上傳記錄”雙軌信息,偏差超一定數值啟動核查。文化金融方面,制定《非遺茶技藝評估規范》,統一“傳承譜系、文旅轉化、市場認可度”等量化指標,避免文化價值評估的主觀性。

二是強化地方實踐的風險閉環。以寧德天山茶為樣本推廣“茶金融”新模式。打通茶產業數據鏈,提升數字化管理能力,打造“茶產業綜合數據雲平台”,整合氣象、土壤、產量監測數據生成“茶情指數”,接入金融機構風控模型。鼓勵規模化茶企、核心非遺工坊接入區塊鏈溯源系統,實現從種植到銷售全鏈條數據上鏈存証,嵌入特定非遺工藝步驟視頻、傳承人電子簽名、產區風土文化故事認証等關鍵文化信息節點,實現“物理+文化”雙溯源,打造文化信任背書,非遺工坊或茶旅項目貸款可實行“門票收入綁定還款”方式,推動資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

三是加強行業自律。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牽頭,聯合金融行業協會(如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頭部茶企、核心非遺傳承機構、第三方認証機構及科技平台,共同發起成立“中國茶金融自律組織”。出台自律公約,規范碳匯核算、數據報送、非遺評估、溯源應用中的行為,嚴打數據造假與虛假宣傳。強化行業監督懲戒,建立會員聲譽檔案,記錄風險履歷並向市場適度公開。建立“茶金融糾紛調解中心”,快速處理信貸違約、數據造假等問題。

(四)對接“國家戰略矩陣”,拓展產業價值邊界

一是服務鄉村振興,打造“茶金融+脫貧地區”模式。總結提升寧德“生產要素流轉融資”經驗,通過“茶園經營權抵押+政府擔保”,帶動脫貧地區茶農人均增收。完善產權確權配套制度。傳承“活立木”思想,推動茶園產權確權頒証,將具有獨特生態與文化價值的名優古茶園納入特別保護與價值評估體系,明確價值評估機構資質、流轉交易規則及風險處置流程,有效推動農業生產要素流轉。支持茶企通過人民銀行動產融資統一登記系統辦理“茶葉倉單質押”登記,推廣核心企業擔保的訂單融資模式和產業鏈融資模式。建立風險緩釋機制。建立“白名單”+“穩定器”,對中小茶企實行名單制管理,由財政資金設立茶產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對經營權質押貸款提供風險補償。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增信功能,成立茶產業擔保基金,增加金融機構信貸意願。推廣整村授信模式。以村級組織為授信主體,整合茶農的分散融資需求,以集體信用替代個體信用,集體申請授信。推進信用戶、信用村和信用鄉鎮建設,營造守信環境,共享守信紅利。

二是助力“雙碳”目標,構建“茶園碳匯交易體系”。以全國生態優秀案例寧德“天山茶”為試點,開展“碳匯信貸”,推動全國茶園碳匯進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創新信用評估機制。針對小微茶企設計簡化版財務報表模板,聯合稅務部門開展財務規范培訓,將完稅記錄、水電繳費等替代數據納入征信評分。將茶園碳匯、有機認証等ESG數據轉化為綠色信貸增信要素,強化綠色發展金融支持。完善風險對沖體系。推進生態茶園認証,開發茶農茶企專屬保險產品,該保險覆蓋茶葉病虫害、氣候災害等生產風險,為生態茶園修復、茶企減產減收提供保險支持。此外,配套設立茶園設備改造綜合險及茶農人身意外險,構建多層次風險保障網。

三是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國際茶葉金融樞紐”。在寧德、寧波、廣州等港口設立“茶葉出口金融服務中心”,提供“跨境信貸+匯率避險+文化輸出”一站式服務。創新“文化資產”增信機制。將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非遺工藝傳承資質、老字號商譽、特色地理標志等文化資產納入評估范疇,開發“文化品牌貸”“地理標志貸”等特色產品。推進文化數據價值化。建立“文化資產數據庫”,收錄非遺技藝影像、品牌故事、消費者文化偏好調研等結構化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評估文化IP影響力、市場潛力,為“文化品牌貸”“文旅融合項目貸”提供量化依據,賦能文化金融產品精准設計。(作者為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原寧德市蕉城區挂職副區長)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