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育才承文脈 治水譜新篇

2025年福建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隊走進陝西  在山水間感悟生態治理

2025年07月23日17:55 |
小字號

近日,由福州大學、陽光學院和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組建的2025年福建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隊走進西安博物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渭河生態公園,在文物中追溯文明根脈,在山水間感悟生態治理,深刻領會教育、科技、人才在文化傳承與綠色發展中的核心驅動作用。

青銅鑄文明,育才傳薪火

活動期間,實踐隊走進西安博物院與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探尋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西安博物院的探訪,讓隊員們穿越千年,觸摸漢唐盛世的生活氣息與藝術風華。面對唐代三彩騰空馬的靈動、鎏金彌陀佛像的庄嚴,大家認真聆聽講解,積極交流思考。

實踐隊探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聽取介紹員的講解

實踐隊探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聽取介紹員的講解

踏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實踐隊隊員經歷了一場“中華尋根”之旅。在何尊前,隊員們的目光聚焦於其底部122字銘文中的核心——“宅茲中國”。而逨盤的細密紋飾與286字長銘文,是印証《史記》、彰顯禮樂文明精神追求的關鍵實証。

從西安博物院的市井風華,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禮樂重器,隊員們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根脈深植於這片土地,文明的火種蘊藏在一件件歷經滄桑的文物之中。

校地相融合,水岸展新生

實踐隊走訪調研渭河治理公園

實踐隊走訪調研渭河治理公園

面對昔日生態問題嚴峻的渭河,陝西堅決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治水重任。

實踐隊隊員步入渭河生態公園,眼前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畫卷,取代了曾經的傷痕累累。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講解人介紹,該校充分發揮水利學科優勢,將科研育人深度結合,一方面,全力推進“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一流學科建設,組織學生深度參與渭河治理的數據採集、生態修復實踐﹔另一方面,為渭河及黃河流域系統治理提供關鍵科技支撐與人才輸出。

洞察新趨勢,實踐強信念

為深化對陝西發展的認知,實踐隊組織了一場專題講座與思政微課。西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岳利萍表示,以光子、氫能、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正成為關鍵增長點,其快速崛起得益於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的系統賦能,這充分體現了陝西精准識變、科學求變、主動優化結構的戰略遠見,為隊員們調研提供了堅實的數據與洞見支撐。

實踐隊指導老師潘雯結合此行感悟,為隊員們講授《以航天夢托舉強國夢》思政微課。“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來自福州大學計算機與大數據學院的吳越鐘分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體會。(文/圖 林翠蘭 黃彬洲 陳芯怡 林子涵 王子越 江晶鑫 李朝暉 趙金龍)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