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念好“山海經” 走好共富路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寧德既有壯美的山海,又有豐富的資源。山海相連,如何共榮?城鄉融合,如何共富?立足市域總體情況、縣域比較優勢、鄉村特色資源,寧德市奏響山海聯動、協同發展的“經濟大合唱”,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向實現共榮共富邁出堅實步伐。
山海協作 產業“鏈”動城鄉
周寧縣不鏽鋼深加工產業園。王志凌攝
在山清水秀的壽寧縣下黨鄉碑坑山村,一座融入“莫比烏斯環”設計理念的下黨零碳示范基地十分吸引眼球。這座建筑是全球新能源領域頭部企業寧德時代自主研發的智能微網管理系統在農村地區的創新應用。
下黨零碳示范基地包含零碳茶館和光儲充放智能充電站,採用全景式、全鏈路、全周期的零碳解決方案。其中,零碳茶館推出“寧的茶×下鄉的味道”定制茶飲,茶葉由下黨可視化定制茶園就近供應。
“綠電”與“綠葉”相映成趣,可以窺見寧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活力。十多年來,寧德市始終牢記囑托,引進寧德時代、青拓集團等一批“金娃娃”,培育壯大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銅材料四大主導產業,加快跨越式發展。
上汽寧德基地總裝車間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龔鍵榮攝
四大主導產業的產業鏈長、帶動性強、覆蓋面廣,寧德市深化山海協同聯動,實施山海產業鏈分工協作,推動龍頭企業重大項目在沿海串點成帶、產業鏈高端項目向山區拓展延伸,形成山海、城鄉全域推進高質量發展格局。
蕉城、東僑的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銅材料產業向霞浦、福鼎、屏南、古田、壽寧輻射,福安不鏽鋼產業向周寧、柘榮輻射……在寧德市擺脫貧困主題展覽現場,一張示意圖直觀展現了四大主導產業如何實現“龍頭引領、山海聯動、強鏈建群”。
通過深挖各地潛力,寧德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吸引海量市場經營主體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帶動縣域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為城鄉群眾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創業機遇,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
以工促農,大有可為。自2020年起,市屬國企和寧德時代共同出資10億元設立閩東時代鄉村經濟發展基金,在10年合作期內主要投向鋰電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項目,並將每年不低於出資額10%比例的收益作為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900多個村因此受益。
與此同時,寧德市堅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的發展思路,推動鄉村經濟繁榮。
聚焦產業強縣、強鎮、強村目標,寧德市持續實施龍頭帶動、科技興農、數字賦能、品牌增值“四大行動”,加快建設電商園、物流園,讓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枝繁葉茂”。2024年,全市水產、茶葉、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藥材、畜牧、林竹花卉及鄉村旅游“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規模產值達2500億元。
如今的寧德,四大主導產業聚“鏈”成勢,農業產業“接二連三”,“8+1”特色產業多點開花,城鄉經濟蓬勃發展。
山海統籌 全市下好“一盤棋”
北山村文創園畬族卡通IP形象。劉岩生攝
今年,寧德市吹響“鄉村CEO”集結號。蕉城區七都鎮北山村、石后鄉上竹洋村,古田縣卓洋鄉前洋村等7個村面向社會招募鄉村職業經理人,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運營管理,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第一次踏足前洋村,就被這裡的古朴靜謐、田園野趣深深吸引。接下來,我們將以‘文旅+’模式為抓手,推動農村多元業態深度融合發展。”前洋村鄉村職業經理人余靈華對村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既要有繁華的城市,也要有繁榮的農村。寧德市著力破解發展要素在城鄉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大政策、項目、資金、人才支持,落細落實支持少數民族村、老區基點村和海島振興系列政策,聚焦集體經濟強村、產業富民、基礎設施惠民,推動為民辦實事、“十個十”民生工程等向鄉村傾斜,每年實施一批強村富民惠民項目,帶動“老少邊島”協同發展。
鄉村振興,人才是第一資源。寧德市大力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持續完善“一書記三大員”工作制度,引導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員、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等力量下沉鄉村振興一線擔當作為、建功立業。引育一批“新農人”、鄉村工匠和創業團隊,實施鄉村職業經理人試點,示范打造鄉村運營和服務品牌,推動鄉村由建為主向建設與運營並重轉變。
金融是鄉村振興的“活水”。寧德市以爭創全國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為契機,推動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創新推出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機制,規范推進農村土地、閑置宅基地、農房資源流轉,讓涉農主體通過產業資源要素獲得資金支持,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
猴盾村畬族風情濃郁。圖片來源:閩東日報
蕉城區猴盾村,得益於各類政策精准扶持,傳承弘揚畬族文化,讓文化與產業實現雙振興﹔壽寧縣甲坑村深度挖掘紅色研學資源,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霞浦縣海島鄉用好海島振興政策,推動海島旅游蓬勃興起……一個個鮮活案例,正是寧德走好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生動寫照。
山海相逢 城鄉“美美與共”
黃振芳家庭林場。王志凌攝
7月的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疊石流水、古韻悠悠,“新農人”開辦的鄉村書屋、咖啡館、民宿等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也為鄉村經濟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鄉村之美,美在產業興旺,也美在生態宜居、文化多姿、治理有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黃振芳家庭林場帶動村民在山林裡尋“寶”,發展中草藥等林下經濟,不砍樹也能增收致富。作為“三庫+碳庫”綠色生態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周寧縣逐“綠”奮進,不斷放大生態效益,讓“林變優、水更清、糧更豐、錢變多”。
為更好滿足群眾宜居宜業需求,寧德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做法,以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晉級專項行動為抓手,扎實推進“一革命四行動”,全力繪就和美鄉村“幸福底色”﹔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五個美麗”建設,引導農民參與鄉村微改造、精提升,促進美麗生態美麗經濟有機融合。
今年以來,寧德全市上下抓創建提升,共有5個鄉鎮、75個村入選2025年度省級示范鄉鎮、示范村創建對象,新增“五個美麗”示范點1518個,完成年度計劃73%﹔抓品質提升,推進全市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晉級專項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村庄風貌、基礎設施、農村公共服務四大提升工程共45項任務,完成投資25.19億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的70%。
綠水青山的坦洋村。社口鎮供圖
文化是鄉村的“魂”。福安市社口鎮坦洋村擦亮“坦洋工夫”紅茶名片,走好“茶文旅”融合之路。目前,全市共培育112個市級金牌旅游村、7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6條特色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古村落+文創”“白茶+民宿”“攝影+旅游”等產業新模式有效賦能鄉村振興。
黨建引領,推動基層治理。寧德市全面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扎實推進農村地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持續推進農村高額彩禮綜合整治、殯葬專項整治,大力推廣晨巡晚議、網格化管理、積分制清單制等模式,推廣互助孝老食堂模式,不斷提高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陳容 龔鍵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