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代表之聲

2025年07月31日08: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提振消費既是當前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也是中長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如何為消費“挖潛”,為發展“提速”?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委書記、市長秦鳳玉:

  “家門口”就業助增收促消費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居民收入和消費的源頭活水。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要圍繞崗位擴容提質,健全覆蓋城鄉的“家門口”就業服務體系,打造集崗位、信息、技能於一體的服務網絡,讓群眾就近上崗、穩崗增收、安心消費。

  網點建在“家門口”,讓服務零距離。成立市、縣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在鄉鎮(街道)、村(社區)分別設立服務站和服務點,宣傳就業政策、推送企業崗位信息,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裡”。搭建線上服務平台,實現崗位查詢、業務辦理、政策咨詢等功能“掌上辦”,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就業服務。

  信息直達“家門口”,讓人崗快匹配。全面摸清勞動者就業狀況和企業用工需求,建立動態更新的就業信息庫,通過智能算法及時匹配並發布適配崗位信息。運用“大數據+網格化”為重點群體精准“畫像”,推動數據回流基層,支撐精准幫扶,提升勞動力資源利用效率。

  技能送到“家門口”,讓群眾增才干。探索“就業服務+技能提升”融合模式,按崗位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提升群眾就業能力。結合產業需求,設置培訓課程,提升培訓實效。完善靈活就業支持政策,搭建線上簽約平台,為新業態從業者提供智能化權益保障服務,既拓寬增收渠道,又以全鏈條服務消除后顧之憂。

  (本報記者田先進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無錫拈花灣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國平:

  文旅消費向多元體驗經濟躍遷

  大力發展服務消費、釋放文旅與生活服務消費潛力,重點在於優質文旅產品供給。以文旅產業為支點,撬動健康、教育、體育等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將旅游目的地轉化為集消費、休閑、社交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可有效延長消費鏈條,推動文旅消費從“單次體驗”向“長期停留”升級。

  如當下火爆的“蘇超”,作為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通過體育賽事引流、文旅消費變現的模式,有效撬動了區域文旅消費潛力。賽事帶動跨區域觀賽群體流動,使主場城市成為異地客源地核心,推動景區訂單量、酒店入住率及商圈消費顯著增長,一張球票可撬動數千元吃住行游購娛綜合消費。

  拓展消費場景還要以科技賦能重構消費體驗。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以沉浸式、交互式體驗場景打破傳統文旅的時空限制,讓文化資源從靜態展陳轉化為動態敘事,深度激活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推動文旅消費從單一“門票經濟”向多元體驗經濟躍遷。政策層面應加大對文旅科技研發的財政支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構建“文化+科技+運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本報記者白光迪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種紅茶茶業專業合作社發起人江元勛:

  以“新供給”帶動新消費

  提振消費需要供給側緊跟時代要求和市場需求,提供有誠意、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這需要更多企業具備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主動優化供給內容、供給方式和供給環境,以充滿活力的“新供給”帶動新消費。

  以我所從事的茶產業為例,我調研發現其消費提升的關鍵,就是通過“新供給”以質取勝。比如有的企業堅守品質基礎,持續做好原產地保護、標准化建設和品牌建設,為消費者提供規范安全的好產品,讓消費者買得放心。還有的企業則通過茶葉與旅游、文化、康養、生態體驗等領域的跨界融合,打造從茶園到車間、從車間到舌尖、從舌尖到文化審美和健康管理的全產業鏈運營商及服務品牌,讓茶葉成為倡導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媒介,成為年輕群體悅己消費的理想對象。

  消費品質提升過程中,“新供給”要避免同質化。要在精准捕捉消費者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立足自身優勢和特點推出新產品、新服務,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更好匹配,推動消費品質更上一層樓。

  (本報記者劉曉宇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巫山縣下庄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

  保護好優質農產品“金招牌”

  當前,電商平台上一些不法商人冒用優質農產品品牌以次充好,侵蝕了消費者對這些富農品牌的信心。保護好優質農產品的“金招牌”,既有利於維護消費者權益,也有利於改善提升消費環境,帶動消費增長。

  建議建立“監測—處置—懲戒—教育”的全鏈條防護機制。為優質農產品打造“數字身份証”,給正品配置追溯碼,消費者掃碼可知生產基地、採摘日期等全流程信息。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可聯合主流電商建立農產品品牌數據庫,運用智能技術自動篩查侵權鏈接,實現“冒牌貨上架即預警”。

  在執法層面,建議設立農產品侵權案件“綠色通道”,在省級層面成立農產品打假專班,建立“線上取証、屬地查處、源頭追溯”的跨區域協作機制,破解“舉報人跑斷腿、違法者換馬甲”難題。

  要提高違法成本,對惡意侵權行為加大處罰力度,讓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同時,要建立“黑名單”制度,將屢教不改的侵權主體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實施聯合懲戒。

  為保護消費者信心,還可定期公開典型案件查處情況,通過媒體曝光形成強大震懾。此外,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短視頻、社區宣傳等形式,普及正品鑒別知識,提升公眾的識假辨假能力。“金招牌”是鄉親們一鋤一鋤干出來的,絕不能讓假貨影響鄉村全面振興成果。

  (本報記者劉新吾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1日 18 版)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